六岁男童小辰(化名)因腹痛多天
可服药治疗后仍然未见改善
究竟是什么原因?
焦急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到
泉医院
经过详细检查终于发现“罪魁祸首”
原来是胆总管囊肿
且胆总管囊肿已引起了
胆囊炎、胆囊窝积液
小切口,大手术
手术是唯一可靠的治疗方法。在小儿外科医生建议下,小辰很快办理了入院手续,准备手术。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小儿外科全体医生针对小辰的病情及下一步手术治疗展开了讨论,“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效果好、创伤小、腹壁美观、患儿术后恢复快,我院小儿外科腔镜技术成熟,可以独立胜任手术。”泉州医院小儿外科位永娟副主任医师表示,经过充分论证及术前评估,他们决定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根治术,争取仅通过几个小切口,完成手术。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小儿外科位永娟副主任医师主刀为患儿实施手术,在患儿腹部开了3个钥匙孔大小的操作孔。通过腹腔镜,手术团队的医生们默契配合,精准地分离胆道、血管、肠管,将胆总管囊肿切除。术中麻醉平稳,每一步操作都是在毫厘间进行,严实缜密的缝合不亚于“显微”手术。
经过医护团队的并肩奋战,医生取掉了小辰肚子里的“炸弹”,手术非常成功!术后小儿外科医护团队给予小辰无微不至的术后护理,患儿恢复良好,很快恢复正常饮食,近日已康复出院。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医院自年开始开展的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具有失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疤痕小,减少术后肠梗阻等优点。本次独立完成的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彰显了我院小儿外科纯熟的微创技术,标志着该项技术更上一个新台阶,将给更多因胆总管囊肿、胆管结石困扰的患儿带来利好福音。
泉州市医院小儿外科位永娟副主任医师再次提醒各位家长:
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一旦小孩出现腹痛等症状,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结合科学检查,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
关于胆总管囊肿,有的家长在治疗上存在认识误区。在确诊胆总管囊肿后,认为孩子小,没什么特别严重的症状,只是偶尔出现发热和肚子痛,等大点再做手术也行,而这种做法极不可取。因为反复的胆管炎造成的发热和腹痛,易引起囊肿与腹内周围组织粘连加重,增加手术切除的难度。若延误治疗,可出现化脓性胆管炎或突发囊肿破裂,病情危急;出现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将错失手术时机,疾病进展就非手术所能解决的了。因此,孩子一旦确诊“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应尽早选择手术治疗。
胆总管囊肿科普
什么是胆总管囊肿
胆总管囊肿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胆道疾病,如今称之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是以胆总管囊状或梭状扩张,伴有或不伴有肝内胆管扩张为特点的胆道畸形,多在婴儿和儿童期发现。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分型分为五型:
I型为胆总管囊性扩张(最常见),II型为胆总管憩室,III型为胆总管出口末端囊性脱垂型,IV型为多发性扩张(肝内和肝外胆管扩张型),V型为肝内胆管扩张型(多数学者认为此型即Caroli病)。
胆总管囊肿都有哪些表现呢?
胆总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胆总管远端的梗阻程度,梗阻越严重,表现的症状越重,出现症状越早。在不同的发病年龄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及幼儿通常表现为腹部肿块、梗阻性黄疸和白便。在严重梗阻的病例,可以表现为类似于胆道闭锁的表现,如严重的黄疸和白色大便,有些表现上腹部巨大包块而不伴有黄疸。
年长儿典型的症状为腹痛、黄疸和腹部肿块,临床上往往只出现一个或两个,同时存在者仅占20%-30%。腹痛多发生于右上腹,疼痛性质和程度不一,严重者出现绞痛,间歇性发作,多因胆管炎、胰腺炎所致,血淀粉酶、脂肪酶多数增高,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突然加重并伴有腹膜刺激征时,常合并胆总管穿孔,腹腔穿刺可抽出胆汁性腹水。黄疸常为间歇性,由于胆总管远端出口不通畅,胆汁淤积,出现胆道感染,胆道水肿进一步加重梗阻,出现黄疸。治疗后胆汁顺利排出,黄疸减轻或消失。腹部肿块常是年长儿就诊时的首要症状。
孩子患有胆总管囊肿该怎么办?
因为患这种病的患儿肝脏长期淤胆和反复感染,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肝脏纤维化和肝功受损,常合并急慢性胰腺炎。因此,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延迟治疗可因反复胆道感染、梗阻性黄疸引起化脓性胆管炎、胰腺炎、囊肿破裂穿孔、肝硬化等并发症。
供稿:泉州市医院小儿外科
*1.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转载请注明出处:泉州医声
3.投稿邮箱
qq.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