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与启发
年,户外行业将会显现一系列大的变化。从内容、产业、品牌、社交、商业模式,直至我们的户外生活,都将发生改变。
这种变化其实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产生,行业中很多人也注意到了,但大多仍习惯性地沿袭着原来的方式。
年开始,兴起了一种精致露营的玩儿法,这种类似“搬家式”的露营大多以“展示”和“炫”为主旨。有的玩家,搬家露营一次,动辄二三十万装备起步。起初这种露营方式并没有引起我的特别注意,毕竟这样高成本的玩儿法未必能普及和常态化。
▲豪华的露营形式,已经跳脱出传统的露营形态。
多年来我对户外行业一直保持着观察和思考,观念也自认为并不保守。但在新露营方式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并未能立刻意识到它对未来即将产生的影响。直到年夏天。
在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前,我们已经在海坨山谷办了两场露营活动。每到周末整个山谷里大概有多人,粗略来看大概90%都不是传统的户外人。他们躺坐在草地上,读书、遛狗、喝咖啡……城市中的生活方式,被他们搬到了户外。
露营,已经不再是原来那种吃苦受虐的形式,也不再是登山徒步运动的附属,而是一个独立的活动。无论是在物理空间还是参与形态上,它都在传统硬核户外和城市普通休闲人群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人潮开始涌来。
▲金犀牛户外嘉年华,硬核户外爱好者和轻露营爱好者谈笑风生。
一些以露营为主的新兴户外品牌,也由此开始爆火了起来。他们不仅克服了上半年疫情的影响,有些订单甚至排到了第二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几年很多户外传统品牌的经营状况都不佳,年的疫情则让形势更加严峻。而其他户外行业也是类似。行业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是变化的来临,疫情其实只是个导火索,之前的问题积蓄已久。
那到底问题在哪里?未来的户外又将有哪些变化?而我们要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甚至已经到来的未来……
基于对户外行业多年的观察和了解,也借助媒体行业自身的工作方法,我得以更多维度地思考整个行业在大背景下的变化,并对未来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新户外、新生活
现在的户外,已经从过去的垂直极限运动门类,慢慢变成了一个承载多种产业的生态场景。
第一个对接的是大众体育。年体育总局46号文件发布,大众体育市场放开。很多户外俱乐部凭借多年的市场化经验,乘势进入运动赛事等体育相关领域。伴随着政策的支持和跑步热潮的兴起,也着实火热了一阵。但从商业角度来说,大众体育还远未成熟,绝大多数业态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
第二个领域是旅游,这是一个远大于大众体育的市场。对旅游而言户外可以做什么呢?在旅游产品的金字塔构型里,户外提供了一个客户自身参与体验的新产品板块。此外,过去的组团方和地接方各自为治,而户外体验式旅游则是一个团队的全程相伴。对客户而言,体验感有了很大提升,用户黏性也增大了。于是以户外为主的体验式旅游业态迅速发展了起来,与之相对应,目前绝大多数户外俱乐部实际也在从事着旅行社的工作。
▲体验山地车。第三个板块是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在我们重家庭、重教育的传统下,孩子的教育自然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第一刚需。青少年户外教育,自然离不开包括露营、徒步等技能,以及安全、环保等户外各方面的知识,但其核心是更注重对青少年吃苦耐劳、坚强坚韧以及团队精神等性格成长的培养。
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给所在的目的地带来了淡季的客户和未来的流量,改变了之前以房车为主但一直无甚作为的营地概念,并直接推动了城市近郊旅游产业的发展。
▲北京周边的户外营地上,一群学生在营地调研学习。
第四个板块则是关于目的地建设。无论是建设体育小镇、户外小镇,旧有景区升级以及古村落改造等,户外作为可形成经济模式和收益的内容被引进填充了进来。
大众运动、旅游、营地教育、体旅目的地,户外不再只是过去那些硬核的极限运动,而成了当今社会多元业态的一个必须的场景。
去年的露营热潮,很多人把年叫做了“营地元年”,更有称其为“新户外元年”的。我其实更认可后者。户外不再仅仅是指高山峻岭,受众也不再只是之前极限运动的从事者或爱好者了,“户外”这个概念在慢慢地面向着整个社会,这其实是这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改变。
▲一家四口的安静露营时光。改革开放40年后,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去年的GDP更首次超过了万亿人民币。消费自然在升级,背后则是生活方式的变化。赚钱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在减小,年轻一代会活得更自在、更自我。另一方面,中国又开始进入一个老龄化的时代,对健康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