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早期有游走性关节肿痛和运动障碍,其特征性表现是关节肿胀,伴有疼痛,压痛和关节僵硬,关节僵硬以晨间最为明显,活动后可减轻,称为“晨僵”。
10%~30%患者在关节隆突部位出现皮下结节,为本病特征性病变之一。晚期则关节僵硬,畸形,功能丧失,并有骨质疏松及骨骼肌萎缩。发病年龄在20~5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2~3。
一、中医诊断
尪痹由风寒湿等邪气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二、西医诊断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晨僵至少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4、对称性关节炎(≥6周);
5、皮下类风湿结节;
6、手X线改变;
7、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7项中4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美国风湿病学会将因本病而影响了生活能力的程度分为四级:
Ⅰ级:能照常进行日常生活和各项工作;
Ⅱ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和某种职业工作;
Ⅲ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但对参与某种职业工作和其它项目的活动受限;
Ⅳ级:日常生活的自理及参与工作的能力均受限。
本病属中医“痹证·尪痹”范畴,多为风寒湿侵袭,痹着关节肌肉,气血不活,经脉不利所致,当以疏风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为治。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年版)》,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风寒湿痹型:
主要表现为类风湿关节炎,伴关节疼痛、重者,或有肿胀,风邪偏盛者痛处游走不定,寒邪胜者关节冷痛,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滑或弦紧。
当以祛风散寒,祛湿通络为治,风湿偏盛者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药取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川芎、秦艽、藁本、桂枝、防风、青风藤各10克,炙甘草5克。寒湿偏盛者方用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药取制川乌(先煎)、桂枝、赤芍、生黄芪、白术、当归、生薏仁、羌活、防己各10克,炙甘草5克。上药均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可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或全身浸浴,每日1次(下同)。
2.湿热痹阻型:
主要表现为类风湿关节炎,伴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当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为治,方用宣痹汤合三妙散加减,药取生薏仁、防己、滑石粉、连翘、苍术、黄柏、金银花、萆薢、羌活、赤芍、青风藤各10克,炙甘草5克。
3.痰瘀痹阻型:
主要表现为类风湿关节炎,伴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当以活血行瘀,化痰通络为治,方用小活络丹合身痛逐瘀汤加减,药取制南星、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没药、当归、灵脂、香附、牛膝、地龙各10克,炙甘草5克。
4.肝肾不足型:
主要表现为类风湿关节炎,伴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畏寒喜暖,临床常伴气血亏虚可有乏力,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当以补益肝肾,蠲痹通络为治,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炒杜仲、怀牛膝、细辛、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熟地黄、鸡血藤、乌梢蛇、蜈蚣、地龙各10克,炙甘草5克。若伴有气血两虚者,方用八珍汤合蠲痹汤加减,药取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生黄芪、白术、茯苓、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木香各10克,炙甘草5克。
在治疗的同时,应加强调护,患者及家属应了解疾病的发展、预后及治疗的意义和过程,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学会肢体活动及关节功能锻炼的方法,防止肢体废用等,可以减轻症状,稳定病情,阻止发展,防止复发,促进康复。
往期热文推荐1.探索|未来乡镇卫生院有哪几条路可走?
2.接种新冠疫苗疑问多,听听基层医生怎么说!
3.重磅!鼓励基层向康复护理转型
4.全国总动员!提高新冠疫苗接种率,基层医生做好这七个告知
5.多家村卫生室和诊所被处罚,竟然因为这些原因!
6.好消息!黄金时期来临,中医人员将迎来发展良机
7.给基层医生“开小灶”,职称评审更精准!
8.好消息!基层引进人才任务来了!
9.基层医生应熟知中药配方颗粒这20个最新信息
10.振兴乡村,乡镇卫生院面临机遇和挑战
免责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2.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
3.原创授权请联系--或者qinghua-mari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