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安全一直是热门话题
也是广大街坊关心的要点
而安全用药的核心就在于合理用药
规避用药误区是合理用药的关键
小卫士在“全国安全用药月”期间
为大家整理了以下“10大用药误区”
关心用药安全话题的你
可不要错过了!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丁丽霞:
用药时勿轻信广告、勿偏听谣传,服药遵医嘱、细看说明书。
误区一
保健食品当药品贻误病情危生命
有些老年人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担心长期服药有毒副作用,又求健康心切,误认为保健食品对疾病有直接疗效,拿保健食品当药品服用。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但是,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临床治疗作用,不能代替药品。老年朋友购买保健食品时要理性,不要将保健品当作“救命稻草”,盲目听从商家所宣传的功效,必须严遵医嘱、科学用药。擅自停药或用保健食品控制病情,反而会贻误病情。
误区二
多种药物叠加用欲求疗效反伤身
很多人认为生病多吃几种药,作用会更强,疗效会更好,其实不然。
专家建议,在选购药品时,首先应识别药品的通用名,判断该药的成分,弄清楚该药是不是自己要买的或与自己正在服用的药是不是存在成分相同的情况,以免买错药或重复用药,导致严重后果。用1种药能治的病就不用2种药。同时,注意含同种成分的药品不要重复服用。此外,许多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成分,如果不看清楚,将多种感冒药同时服用,就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服用量过大,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造成肝损伤。
误区三
随意换药调剂量加重病情要当心
很多高血压患者不按医生处方用药、不规律用药。平时一般不吃药,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后才服药,症状一消失马上停药,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大部分降压药物要达到其最大疗效一般需1周左右的时间。突然加量或换服其它降压药物,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变大,忽高忽低的血压,反而会增加中风、心肌梗死、肾损害等风险,使病情加重。故高血压药物需要在血压计监测的情况下规律地使用,使高血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平稳的波动范围。
在抗菌药的使用中也存在患者随意加量、任意换药现象。实际上,抗菌药物的药效依赖于有效的血药浓度及药物疗程,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及药物疗程,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
误区四
药品存放太随意儿童误服损健康
家庭药品存放随意是造成儿童误服药品的原因之一。因此,家长在选购儿童药品时要首选配有儿童保护盖的药品,务必要将药品存放在儿童看不到、够不着的地方。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吃错药,首先不要惊慌失措,一定要就近就医,以免错过治疗的时机。同时不要忘记将孩子吃错的药和药瓶带上,以供医生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误区五
盲目相信OTC轻视药物副作用
相对于处方药而言,非处方药有较高的安全性,不易引起药物依赖性、耐药性或耐受性,也不易在体内蓄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并非绝对没有不良反应。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时甚至能引起死亡。
因此,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服用,不能随意增加剂量或服用次数,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若患者服用了三五天非处方药后,病症仍没有明显改善,或者病情还有加重迹象,抑或是出现了皮疹、瘙痒等异常现象,应立即停药,到医院就诊。
误区六
成瘾药物要辨清滥用易致依赖性
反复使用易成瘾药物可导致躯体和精神依赖,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精神不振、打哈欠、流泪、流涕、出汗、全身酸痛、失眠、呕吐和腹泻等,严重者会出现肌肉痉挛、癫痫发作甚至休克。
专家提醒,药物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服用,会对疾病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一定要按照医生处方或药品说明书来服药,不要反复加量服用,以免成瘾。
误区七
不敢服药恐伤胎过度谨慎不可取
据环球网报道,26岁的程女士被诊断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医生建议用药治疗。但她担心药物对胎儿有害拒绝用药,强撑一段时间后突然腹痛不止,不得不紧急剖宫产取出胎儿。术中发现她的羊水、胎盘和胎膜全都被染成了墨绿色。
那么准妈妈到底能不能用药呢?其实不是所有药物孕妇都不能服用。目前我国对孕妇的用药借用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制定的标准,按药物不同危害分级:A级药物对孕妇安全,对胚胎、胎儿无危害,如适量维生素C、D、E等;B级药物对孕妇比较安全,对胎儿基本无危害,如头孢氨芐、红霉素、胰岛素等;C级药物仅在动物实验研究时证明对胎儿致畸或可杀死胚胎,未在人类研究证实,孕妇用药需权衡利弊,确认利大于弊时方能应用,如庆大霉素、异烟肼等;D级药物对胎儿危害有确切证据,除非孕妇用药后有绝对效果,否则不考虑应用;X级药物可使胎儿异常,在妊娠期间禁止使用,如甲氨蝶呤、孕二烯酮等。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药物孕妇都不能用。孕妇用药的最危险时期是妊娠开始的前3个月,此时胎儿正处于发育形成期,最易受药物的攻击,如引起胎儿畸形、流产,因此,在此期间尽量不用任何药物。
在怀孕期间遇到需要用药的情况时,正确做法是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相关内容,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
误区八
中药认识太片面安全无毒不正确
近年来,中药养生逐渐成了一股潮流。很多人都认为中药安全、没有副作用,甚至能“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其实,药物的双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
日常生活中,不少喜欢擅购中药治病、保健的人本身多缺乏足够的医学知识,易因辨证不准、重复用药、超量滥用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病症加重,特别是有基础病的患者以及老人、小孩和孕妇,服用不慎更容易伤身,应当引起警惕。
例如人们熟知的六味地黄丸,其实并非人人适用。六味地黄丸只适合阴虚患者和肾阴不足的人,特别是中年人适宜服用。年轻人或肝脾湿热、肺热的人服用六味地黄丸,不但会加重湿热,还会导致口舌生疮、小便发黄等现象,可能越补身体越不适,甚至加重病情。
很多有便秘、痤疮的患者,为了泻火解毒,缓解症状,自行大量、长期地服用牛黄解毒片,结果却出现了皮疹、剧痒、发热、哮喘、胸闷、心悸、腹泻等不正常现象。这是过量服用牛黄解毒片发生的不良反应。牛黄解毒片服用不要超过三天,否则会引起慢性砷中毒,对神经、血管、心脏、肝、肾、脾都能造成损伤,重者危及生命。
误区九
送服药物图方便使用饮料隐患多
口服用药应该用白开水送服,但在日常生活中,随手用咖啡、果汁、牛奶等送服药物的现象并不少见。殊不知,随意送服会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健康造成影响。
专家提示,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布洛芬对胃黏膜的副作用,容易诱发胃出血、胃穿孔。西柚汁会抑制肝脏中的代谢酶,使药物浓度升高,从而可能产生毒性反应。牛奶中的蛋白质和钙离子,可能与某些药物结合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误区十
发烧就用抗菌药不遵医嘱误病情
很多人在感冒发烧时都会自行使用抗菌药物,但发热不等于感染,更不等于细菌感染。
其实发烧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发烧是机体免疫机制的一部分,找到发热的原因至关重要。发热的原因很多,除了感染性外,还有结缔组织性疾病、肿瘤性、药物热。即使感染性,还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不同病原。一般感冒多由病毒引起,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没有细菌感染时,用抗菌药物是没效果的。感冒一开始就服用抗菌药物,不但对治疗无益,还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当感冒后出现咳嗽频繁,伴黄稠粘痰、发热、咽疼等继发细菌感染的症状时,医院检查,医生会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而且,抗菌药物的种类有很多,每一种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该按照不同的人群、疾病、病原来适当地选用。孩子生病后,家长不能擅自使用药物,应由医生决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时,尽量用窄谱抗生素而不用广谱抗生素,尽量不要联合使用。
长
按
关
注
中山食品药品监管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