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多指畸形病因
多指畸形分类
多指畸形诊断
多指畸形检查
多指畸形表现
多指畸形科室

发绀的鉴别诊断

发绀的鉴别诊断

一、皮肤色素增加而需与发绀鉴别的疾病

1.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本病又称Addison病,为双侧肾上腺皮质萎缩,可为结核、肿瘤等引起的严重破坏。因对垂体的黑素细胞刺激素、促脂素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此组激素的分泌增加,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在手掌、乳晕、瘢痕等处尤为明显。这与发钳分布的部位不同,黏膜出现较明显,呈大小不等的点片状色素沉着,或较弥漫分布。PaO2正常,再根据其他特有的临床表现,如精神不振、无力、血糖低、血钾高等,特别是血皮质醇降低,与发绀不难鉴别。

2.肝脏疾病

肝脏疾病,特别是肝硬化,由于雌激素增多,使体内硫化氢基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减弱,因而酪氨酸变为黑色素的量增加,故面色灰暗。

黑色素是一种含氮的色素,是由黑色素细胞产生,正常分布于皮肤、毛发、视网膜脉络层等组织内。酪氨酸是合成黑色素的原料,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形成多巴,进一步形成多巴醌,继而变成黑色素。肝硬化的病人皮肤灰暗,色素增加。但多伴有其他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如肝掌、蜘蛛痣等,与发绀不难鉴别。但肝硬化的病人在肺内可有血管短路形成,静脉血可不经氧合直接进入动脉而出现发绀,这一点值得注意。

3.长期吸烟

长期吸烟的病人,口唇、牙龈的颜色较深,但不会发生耳垂、肢端的发绀现象。

二、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引起的发绀

1.中心型发绀

可以分为肺源性及心源性,但有时两者的鉴别也有一定的困难。

(1)肺源性发绀:根据其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型及慢性型两种。

1)急性型: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进展快,仅将其危重的常见疾病作一简单介绍。

A.急性肺梗死:常因下肢静脉血栓栓子脱落、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等引起。若肺血管横断面面积减少50%时,就可引起肺动脉高压,肺血流量减少,临床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大于65%,可引起休克;若达85%,可导致猝死。肺梗死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因缺氧而出现烦躁不安、神志障碍,因组织缺氧而发生发绀。可出现休克及肺动脉高压体征,因肺动脉高压而引起急性肺源性心脏病。除肺部出现干、湿啰音外,有P2亢进、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心电图出现S1QnTa改变。肺放射性核素扫描及肺动脉造影是确诊本病很有用的方法,但不适用于危重病人。

B.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为严重感染、休克、烧伤、DIC等引起的继发性急性呼吸衰竭。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肺间质水肿。肺泡玻璃膜形成,肺泡塌陷、充血,肺小血管内小血栓形成。结果为肺内血分流量增加,血、氧比例失调(V/Q比例失调)。病理分流的生理改变为静脉掺杂。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逐渐加重,鼻管吸氧发绀不能缓解。但肺部的阳性体征所见与症状的严重程度不符合,这一点有特征性。血气分析,早期为呼吸性碱中毒,而晚期则为呼吸性酸中毒,即初为I型呼吸衰竭,后则为Ⅱ型呼吸衰竭。胸部X线片,初为斑、片状阴影,后则呈大片毛玻璃样阴影。阴影的变化在短时间可有明显改变。

C.严重肺炎:如大叶性肺炎、军团菌肺炎等,也可发生明显的发绀。特别是军团菌肺炎,常不易早期确诊,而且其死亡率较高,故将此病简述于下:

军团菌肺炎是由军团菌引起,此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于年7月在美国费城退伍军人召开会议期间暴发流行,在与会的名退伍军人中名发病,死亡34人。于年分离出此菌,故命名军团菌。目前已发现有31种,嗜肺军团菌有14个血清型,为主要引起人类军团菌病的类型。军团菌在患者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仅可抵抗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而且可以在吞噬细胞中生长、繁殖,当繁殖到几百个细菌后,吞噬细胞破裂灭亡,细菌即被释放出来,而细菌又可侵入其他正常的吞噬细胞,在体内进行繁殖。在重症患者除有肺部病变外,同时可累及肾脏、肝脏、心脏、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故可发生急性肾、心脏、循环、肝功能衰竭,亦可发生DIC。呼吸系统的表现,在早期很像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有咳嗽、咳痰,可有小量咯血,病情常进展较快,出现发绀、严重呼吸困难。X线胸片表现特点是:进展可很快,常侵及两肺,呈大片状阴影,甚至扩展到半侧肺。目前确诊方法仍以血清特异抗体检测为主要方法。如果一次达1:即为阳性,敏感性为80%左右,特异性为90%左右。因本病很易与其致病菌引起的肺炎相混,而且抗体出现较晚,故很易漏诊而延误治疗。

D.气胸:气胸是因肺泡及脏层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腔所致。由于肺受压肺活量减少,血流与空气的比例失调(V/Q比例失调),临床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及发绀。根据发病的原因,气胸可分为人工性气胸、创伤性气胸及自发性气胸。而自发性气胸又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根据气胸的病理改变,可分为闭合性、开放性及张力性气胸。张力性气胸是最严重的一种气胸,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根据其胸腔内是否存在有液体及液体的性质,分为液气胸、脓气胸及血气胸。

气胸一般发病急,突然发生胸痛,随即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发绀,并可发生休克。休克多见于张力性气胸。

E.支气管哮喘:为常见的严重呼吸困难并可伴有发绀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别在哮喘持续状态时。支气管哮喘是在支气管高反应状态下因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广泛气道狭窄的疾病,其临床表现特点为发作性呼吸困难、哮喘及咳嗽。近年来对哮喘的发病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细胞反应及炎性介质与哮喘有密切关系,因而认为炎症为哮喘的主要发病原因。哮喘的患者,均有程度不一的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小血管充血、渗出增加。因肥大细胞活化,当过敏原进入气道后立即被激活,而释放出炎性介质,如组胺、嗜酸及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5-羟色胺、缓激肽、白细胞三烯、前列腺素等,刺激气管平滑肌收缩,哮喘急性发作。

持续几十分钟后,可发生继发反应,更多的炎性细胞被激活,如嗜酸及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进一步造成黏膜水肿、渗出,分泌物增加,气管管腔狭窄及闭塞,纤毛上皮细胞剥脱等病理改变。气管的炎症及损伤导致气道的高敏反应,进一步对各种刺激出现过早、过强的反应,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特征。

F.急性喉水肿:为喉黏膜突然发生的急性水肿,引起的病因很多,常见者为药物过敏、变态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病很急、严重者可出现喉梗阻或窒息,因而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及发绀。成年人多见。

2)慢性型:发病缓,病程长,病情较轻,进展慢。仅将其常见者作一简单介绍:

A.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年龄较大,病程长,先有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在病情加重时同时发生哮喘,较严重者可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及发绀。

B.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多由于吸入有毒气体或病毒感染所致。因反复气管感染、渗出物增加或肉芽组织形成,堵塞细支气管。常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早期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症状,如咳嗽、咳痰、气短、喘息等。急性期几周后缓解又复发,而且进行性加重,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发绀,可因呼吸衰竭而致死。肺部体征为,于两肺特别是两下肺有干、湿啰音,哮鸣音,也可有爆裂性湿啰音(Velcro啰音)。其与捻发音不同处是在吸气的初期即可听到清脆的啰音,似拉开尼龙黏带的声音,而捻发音则发生于吸气末。X线胸片见两肺多呈斑片状阴影,也可呈大叶分布的大片状阴影。

C.弥漫性细支气管炎:为两肺终末细支气管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弥漫性炎症。因炎症细胞浸润及细支气管纤维组织增生、肉芽肿形成,可引起气管管腔闭塞,而形成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可在胸部听到广泛的细小湿啰音及哮鸣音,有特征性。晚期可发生呼吸衰竭而出现发绀。

D.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种广泛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根据其是否有明确的病因而分为特发性及继发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又称Hamman-Rich综合征。其病理改变,急性期为肺泡炎,亚急性期为间质细胞浸润,慢性期有肺结构破坏、间质纤维化及蜂窝样改变。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少量咯血等。亦可同时有急性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咳嗽加重、痰量增多、发热、白细胞增加等,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青紫,肺底可听到爆裂音(Velcro啰音),有特征性,但并非为此病所独有。胸片早期有小结节及毛玻璃状片状阴影,多发生于中、下肺,后期则呈条索状阴影,晚期可呈蜂窝肺。

E.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过度永久性膨胀,并伴有肺泡壁的破坏,称为肺气肿。

F.发绀-杵状指-肝脏疾病:因肝脏疾病时,肝脏产生扩血管物质,导致发生肺动静脉瘘,使未经氧合的血进入体循环所致。因指、趾端缺氧,导致局部血管样扩张,促使软组织特别是脂肪组织中的纤维弹性组织在指、趾端增生,形成杵状指、趾。

(2)心源性发绀

1)早显性心源性发绀:为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自幼就出现呼吸困难及发绀,在哭闹、活动后就更明显,易发生昏厥,多伴有杵状指。当未经氧合的血达心排血量的1/3进入动脉时,即发生发绀。现将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早显性发绀作一简单介绍。

A.法洛四联症(Fallotstetralogy):先天性心脏畸形为肺动脉口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在缺损的心室间隔上,右心室肥大。

B.大动脉错位完全型:为主动脉自右室发出、肺动脉从左室发出、主动脉位于肺动脉的前或后,常伴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畸形。

C单心室:为心室间隔完全缺失,形成三腔心脏,常合并大血管错位、肺动脉、主动脉瓣下狭窄等。临床表现似法洛四联症。

D.三尖瓣闭锁:心脏无三尖瓣组织,也无三尖瓣口,右心房的血不能流人右心室,右心室发育不全。其临床表现似法洛四联症。

2)迟显性心源性发绀:此种先天性心脏病有左、右心异常通路。但出生后无发绀,当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逐渐升高,导致右心向左心分流时,发绀开始出现。下面简单介绍临床常见的这类先天性心脏病。

A.艾森曼格综合征(Eisenmengersyndrome):为心室间隔缺损、跨位主动脉、右心室肥大,但无肺动脉狭窄。此型先天性心脏病可在出生后即出现发绀,也可在儿童期、少年期或青年期出现发绀。发绀多不太严重。当处于左心向右心分流时,胸骨左缘可听到收缩期杂音,随着肺动脉压逐渐升高,改为右向左分流时,出现发绀。发绀多在出生后几个月发生。

B.房间隔缺损:为心房间隔在胎儿期发育不全所致,常合并肺动脉口狭窄、二尖瓣狭窄等畸形。因左心房压力大于右心房,左心房血流向右心房,故不会发生发绀。因右心室除接受自右心房的血外,同时也接受来自左心房的血,右心室输出量增加。晚期出现肺动脉压升高,导致右心房的血分流到左心房,而出现发绀。

C.室间隔缺损:为室间隔发育不全引起。因左心室的压力大于右心室,故血流自左室向右室分流。右心室输出量增加,肺动脉压升高,当肺动脉压高于主动脉压时,则发生右室向左室分流而发生发绀。

D.三尖瓣下移畸形:又称爱勃思坦畸形(Ebsteinanomaly),为三尖瓣下移畸形,主要是隔瓣叶和后瓣叶下移,位于右心室壁心内膜上,前侧瓣叶位置正常。常伴有房间交通存在,右心室被分成两个腔。在畸形瓣膜以上的右心室腔壁薄,成为与右心房连接的一个大心腔,其功能与右心房相似。而畸形瓣膜以下的心腔,起正常右心室的功能,但心室腔较小,可发生三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发绀发生的时间可早可晚,严重者可在出生后即发生发绀,轻型病例直到成年也可无发绀出现。

由此可见,早显及迟显性发绀在有些病例并不能截然分开。

2.周围型发绀

可分为全身性及局部性病变所致两种,下面作一分述。

(1)全身性疾病引起者

1)缺血性周围型发绀:如休克。休克是shock的译音,原意为震荡、打击。年前,医生把机体受打击或剧烈震荡后所产生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休克,实际是指创伤性休克,后来类似这种情况,总称为休克。休克虽然是临床常用的名词,但休克的确切定义并不明确,多指急性循环障碍,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故又称微循环衰竭。其对机体影响为广泛、持续、明显的组织灌注不良,导致体内主要器官发生代谢及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急性器官的功能衰竭而死亡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临床表现为血压降低,心动过速,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苍白,末端肢体发绀,尿量减少,精神委靡、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发绀发生的原因,可能为代偿性末梢血管收缩、血流量过少所致。

2)淤血性周围型发绀:如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有适当的回流量的情况下,因心脏病变,心排血量减低,不足以适应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个病理生理过程。由于心排血量不与静脉血液回流量相适应,血液在静脉系统淤积,故临床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心脏病变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心脏肌纤维收缩功能障碍,如心肌炎、大面积心肌梗死,出现泵血功能障碍,故又称泵衰竭;另一种由于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继发心脏负荷过度所致,引起继发性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左心衰竭,发生肺淤血,表现为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咳粉红色泡沫样痰,肺部满布湿啰音,可有交替脉、奔马律、胸水等。右心衰竭,发生体循环淤血,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浮肿等。

不论左心室还是右心室衰竭,可因血流缓慢、组织缺氧、动脉-静脉氧含量差增大而出现发绀。

(2)局部性疾病引起者

1)周围动脉疾病

A.周围动脉痉挛性疾病:临床较常见者有3种。①雷诺病(Raynaudsdisease):于年首先由雷诺报告。由于寒冷、精神刺激而诱发末端肢体,特别是手指出现三相皮肤颜色改变,即苍白、发绀及潮红。其病理生理改变分为3期:血管痉挛期,皮肤小血管痉挛,指、趾皮肤发冷、苍白,经十几到几十分钟后,进入血管扩张期;血管扩张期,血管扩张,血流缓慢,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而发生发绀;充血期,小血管痉挛缓解,小血管再次充血而出现皮肤潮红。因反复发作,可引起指、趾皮肤营养不良,皮肤变薄,少数病人可发生皮肤坏疽。此病多见于青年女性。②雷诺现象(Raynaudsphenomenon):指继发于其他基础疾病,如结缔组织病、血管炎、冷凝蛋白血症等而出现的类似雷诺病的临床表现。

③手足发绀(acrocyanosis),又称Cassirer综合征,于年首先报告。因指、趾小血管痉挛引起指、趾末端青紫。可能因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小动脉痉挛而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使血流缓慢,局部还原血红蛋白增加所致。表现为对称性指、趾末端持续性发绀,遇暖可缓解,局部不发生坏死。这与雷诺病不同,没有皮肤苍白、发绀、潮红三相反应。但可反复发作。多见于青年女性。

B.周围血管扩张性疾病:首先由Mitchell报告,为原因不明的阵发性肢端血管扩张,称为原发性周围血管扩张性疾病。表现为双侧足部皮肤发热、潮红、发绀,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与雷诺病不同处在于,无三相皮肤颜色改变。

C.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此类中最常见的疾病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称Buerger病。其病理特点为血管炎及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是不对称性。临床表现特点为间歇跛行,下肢疼痛,足趾发绀,严重者可发生坏疽。多见于中年男性常吸烟患者。

2)周围静脉疾病:此类最常见的疾病为下肢深层静脉炎,严重者因静脉回流受阻,皮肤出现水肿、发绀,此外可发生皮肤变薄、萎缩。

A.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可因纵隔、肺门的炎症或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引起阻塞,也可因上腔静脉炎所致。由于上腔静脉循环障碍,可引起上肢及面部浮肿、发绀及静脉怒张。

B.下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可因血栓形成、肿物压迫而引起阻塞,由于下肢循环不畅而发生下肢水肿、发绀及静脉怒张,并可发生色素沉着,严重者可出现皮肤溃疡。若累及肾静脉,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若累及肝静脉,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的表现。

3.还原血红蛋白增加引起的中心型及周围型发绀的鉴别一般说来,中心型发绀常有明显的心、肺疾病的症状及体征,发绀为全身性,不仅肢体末端出现发绀,而且口唇、耳垂等部位也有发绀现象。周围型者,发绀只发生在肢体末端,可发生末梢血管异常所见。吸氧后,周围型发绀不会缓解,而中心型则可减轻或消失。若有杵状指,则为中心型发绀,但不会发生指或趾端坏死。而周围型者,则可有明显的皮肤营养不良性改变,甚至发生指、趾端坏死。

三、血液异常

1.血液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

常见有以下几种:

(1)肠源性青紫症:进食大量的含有硝酸盐的变质的蔬菜,经肠道细菌作用后,将其还原成亚硝酸盐,由肠道吸收后,可将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失去携带氧的能力,因而出现发绀及缺氧。多在食后1~3小时发病,共同进食者多同时发病。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头痛、呼吸困难、心悸、低血压、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发生惊厥、昏迷。口唇、指端甚至全身皮肤呈紫蓝色。症状的轻重与高铁血红蛋白在血中的浓度有关。浓度为10%~

15%时,发绀即可发生;35%~40%时,出现症状,如头晕、头痛等;60%时,出现嗜睡;超过70%时,可致死。

(2)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因细胞色素bs缺乏,不能将红细胞内正常存在的少量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成正常的血红蛋白,导致红细胞内高铁血红蛋白异常堆积,携氧能力差,故发生缺氧及发绀。表现为患儿出生后即出现全身性发绀,但无杵状指,也无心肺疾病,智力差,发育迟缓。

(3)硫化血红蛋白血症:多由于氧化性药物,如非那西丁;含氮药物,如亚硝酸盐、磺胺类药物所致。硫化血红蛋白的结构系铁和组氨酸咪唑间多一个额外的硫原子,形成蓝绿色的色素,一旦形成就不能再转变为正常血红蛋白,直到细胞破坏后排出。此种异常血红蛋白在正常血中不存在。硫化血红蛋白达到0.5%时,即出现发绀。重症者可有头痛、头晕、气短、神志改变等,但多无明显症状。

(4)血红蛋白M:是珠蛋白链中有氨基酸变异的高铁血红蛋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a链异常的血红蛋白M,在患儿出生后即有发绀,但无其他症状,不影响寿命。发钳不因劳动加重,也不出现呼吸困难。B链异常,患者出生后无发绀,出生几个月后因y链被β链取代后出现发绀。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为多能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因骨髓细胞显著增生而导致循环中红细胞明显增多,红细胞为(7~10)×/L,血红蛋白为~g/L。因循环中红细胞增多,血容量及血黏稠度增加,血在毛细血管中流动缓慢,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而发生发绀。

2.血液中含有异常蛋白

(1)冷凝集素病(coldagglutinindisease):此病是因为体内产生自身性抗体,导致人体免疫反应,发生变异所致。抗体主要为IgM。温度在20℃时开始活跃,在0~4℃时最强。可直接在循环中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可与补体相结合吸附在红细胞表面而发生溶血。因皮肤的温度较低,特别是在受凉时,冷抗体凝集红细胞,导致毛细血管循环障碍而发生发绀,以肢体远端多见。

(2)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又称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含有冷球蛋白的血液遇冷后出现沉淀或凝集,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引起血流障碍,临床表现为肢体远端遇冷后发生网状青斑及发绀,亦可出现紫癜及水疱。女性多见。

四、发病年龄与引起发绀的疾病之间的关系

(1)新生儿发病:见于肺部疾病,如肺不张、误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此病先有呼吸困难,后发生发绀,啼哭时反而减轻。

(2)出生后即发生发绀:见于早显性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大动脉完全错位,亦见于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3)青少年发生发绀:见于迟显性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

(4)成年人或老年人发病:常见于肺部及心脏疾病。

五、发病缓急与引起发绀的疾病之间的关系

1.发病急骤:常见于肠源性发绀、药物所致者。

2.发病缓慢:肺心病、肺气肿、迟显性先天性心脏病。

六、发病的诱因对发绀的鉴别诊断有帮助

1.精神刺激诱发:见于雷诺病。

2.遇冷诱发:见于雷诺病、雷诺现象、冷球蛋白血症、冷凝集素病。

3.站立易诱发、蹲下可缓解:见于法洛四联症。

4.走路时诱发,即所谓间歇跛行:见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5.发绀的颜色: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呈紫红色,休克则呈青灰色。

6.发钳的分布对鉴别发绀的病因有帮助。

1)先天性导管未闭:当发生肺动脉高压后,右向左分流时,则下肢发绀重,而头部轻。

2)大动脉完全错位,上肢发绀较下肢重。

3)上腔静脉闭塞,仅上身发绀;下腔静脉闭塞,仅下身发绀。

7.发绀伴有的其他临床表现对鉴别发绀的病因有帮助。

1)伴有杵状指:说明发绀持续较久,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心病、肺气肿。

2)伴有循环衰竭:见于休克、急性中毒、急性肺水肿。

3)伴有喘鸣音: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左心衰竭。

4)伴有喉鸣:见于急性喉炎、喉癌。

5)伴有严重呼吸困难:见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左心衰竭、ARDS、肺栓塞、呼吸道梗阻、气胸。

8.中心型发绀:也是全身性发绀,其特点为全身性皮肤颜色改变,包括口腔黏膜、结合膜。皮肤温暖,如加温、按摩后,发绀反而加重。

9.周围型发绀:也是局部性发绀,多发生于肢体末端,加温后、按摩后,发绀可减轻或消退,皮肤局部可较凉。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lvxshes.com/dzjxks/14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