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某家培训机构的广告语。
01“卷”与“被卷”内卷,大体意思:陀螺似的往内旋转持续挤压。“内卷化”(involution)现象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在其著作《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中提出。吉尔茨发现,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会不断增加水稻种植的劳动投入,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进行不计效率的生产,劳动趋于内卷,从而形成“没有发展的增长”。最近活动中谈及家长教育“内卷化”,忍不住就谈谈一些个人想法。从我们所处的大环境看,人口的不断增加,有限资源不合理分配的必然性,导致群体内部出现的投入的无限增加,最终带来投入与收获必然不成正比的结果。就好像我们走进了死胡同,不知道哪里是终结,然后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意义,只有无限的碾压与压榨自身。伴随着群体自带的导向型特征,大多数人在面对人生方向这样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时,往往选择的都是最不出错、最妥帖的道路——跟随别人。例如:别人鸡娃,我也跟着刷;别人考证,我也跟着考证;别人考研,我也跟着考研……时代浪潮裹挟下的大部分人,失去了对自身未来判断的勇气,盲目的踏入内卷,践行着“卷”与“被卷”。我们进入了一个“万物皆可卷”的时代:教育内卷化,衡水中学随处可见的标语口号越来越熟悉,比如,“血狼精神,与我同在”,“今日疯狂,明日辉煌”,“为梦想浴血奋战”。02“内卷化”的教育现状极度焦虑(僧多粥少)从大学生角度看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来说,出现内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盲目竞争,盲目地跟别人比较。”在当今社会就业竞争的极大压力下,优秀的大学生潜意识是指拥有更好的资源和机会,暗示着以后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之前网上留下一组照片,有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人更夸张,边骑着自行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从幼儿园角度看
一个5周岁幼儿园的家长,看着身边孩子参加的各种丰富才艺培训班:唱歌、舞蹈、主持人、钢琴、模特、绘画、国际象棋等等,我也会焦虑。担心错过了孩子的兴趣培养关键期;担心孩子会少一项特长以后在学校里失去竞争力;担心没有做幼小衔接,小学的应试教育会不会跟不上。看着身边小朋友在幼儿园阶段就可以完成以内数学加减乘除,而我家娃才只能20以内的加减法;其他小朋友都可以达到多词汇量的英文自主阅读,而我家娃不到位词汇量。当我想着不要焦虑,跟随孩子兴趣来,做适合她年龄段的事情,比如:她喜欢画画就给她准备画笔画本,她喜欢爱莎就给她准备冰雪奇缘的音频故事听力和绘本。但是,当一次次朋友圈里晒的学区房又爆满了、身边朋友谈论升学率又低了、谁谁谁家娃又报了什么培训班。完了,我又开始焦虑,要不要报班刷题呢?我在被这个教育圈“内卷化”,我不想,但我又无法破局,这种痛苦只有深陷其中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吧。看看同龄孩子都在干啥?5岁多孩子挑战英文牛津树Level9、10以内乘法......好吧,看完我觉得我要带着娃隐居山野......再来看看杭州的学区房看完更夸张,不多不多,也就半年涨了3万多/平而已(无法淡定,多少红盘摇号小哥哥姐姐们羡慕不已,还有我这可怜巴巴的孟母),这么多孟母三迁奔赴而至,供需决定价格,这就是需求的力量,我也差点成为了孟母之一,主要还是口袋太可怜...大众认知,好学校孩子就有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走出去~~不被时代浪潮淘汰。所以,倾全家之力,也要为孩子整个学区房。为此还有系列的牛校牛娃各种谁成就谁成就的丰富话题...我表示太难了,资源有限的市场情况下,家长被疯狂“内卷”,孩子被疯狂补习班,他们的童年呢?答案是:谁care呢!娃娃们表示太难了。当然有一些不愿意被内卷化且有能力的家长,就选择早早送娃出国,逃避应试教育。还有一部分比如我这种没钱又不想被内卷的家长呢?在苦寻出路....03被”卷“出来的孩子还好吗?分享者徐凯文,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他在高校工作的期间发现,近30.4%的北大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有自杀倾向。这些“天之骄子”,他们有聪明的头脑、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光明的前途,为何还会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屡次想放弃自己的生命呢?塑造我们人生观的教育,真的是完美的吗?这个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年轻人?我们又该如何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什么是“空心病”?我的理解就是: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之前参加一个天赋课程的活动,现场有一个20多岁高高大大的小伙子分享,他说:”我是一名本科大学生,从小父母开厂条件富裕衣食无忧,父母没时间管我,有阿姨照料,平时忙着学业忙着上培训班,按父母的希望一路顺利到大学,我今年大二,但我休学了。因为我突然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大学毕业要做什么,生活的追求是什么”。——这是我身边的实际案例。其实吧,在我学业和工作的近30年中,我也无数次在内心问我自己:“人生走一遭,我在拼什么?”,当然,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得病了,哈哈哈。从小的认知就是只有认真学习考上大学,这是一个农村孩子才有的出路,没有喜不喜欢,也没有兴趣爱好。不认真学习一切都是耍流氓。04学会看见他(她)兴趣与快乐(快乐等于成就感、成就感推动兴趣)我在反思,作为父母投入大量的金钱在图什么?我们想教会什么?我想没有任何一个父母想教出“空心病”的孩子,心底还是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充满热情,但是另一边他们又忙碌地送娃去各种培训班,甚至有些时候还享受培训成果对比带来的优越感。我想请问几个问题:你快乐=孩子快乐?你真正理解孩子的兴趣在哪?他/她需要什么?你是否把自己的梦想加注在孩子身上?你的家庭,孩子有话语权吗?孩子是否可以替自己做主?你跟你的孩子,有真正的沟通过吗?当你以父母成人角色随意批评孩子时,你是否觉得你在伤害她/他?你想你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人生?我觉得以上问题没有想明白或者压根没有考虑过直接来谈教育,那么你不如不教/不报班。因为你在一点点地伤害他心中的热情,伤害他对于生命的热爱,伤害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你只是在满足你的面子里子,你自己在盲目跟风,你在被“内卷”并且伤害你的孩子。伤害的结果可能是什么?也许有一天上了名校,依然不清楚自己这辈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许在20多年学业生涯的某个时间段,不堪重负倒下了。也许在成年后的某个阶段,抑郁了。也许到了社会,成为了成功人士,但依然感受不到幸福,缺失幸福的能力。有人问我,你这么焦虑你期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一度回答不清楚,现在很清楚:“一个身心健康的独立个体,爱自己爱社会爱世界”。唤醒学习热情的根本是唤醒内驱力,而内驱力的根本就是能让每个人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来自于一位程序员妈妈,爱反思又爱唠唠~觉得对你有所启发就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