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在于“证”的异同,“病”是对一个疾病全过程的特点概括,“证”是一个阶段内的病理性概括,所以,相同的“病”会有不同的“证”,不同的“病”也会有相同“证”,所以西医的病名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而中医的病证一直不变,因为中医抓住了根。
第一:先天不足肝肾亏损。先天禀赋之强弱,直接影响人的生、老、病、死。故壬九馨康肌无力研治课题组的专家们认为,本病由于父母肾气不足,导致小儿禀受父母之精气不足是主要致病原因。腰为肾之府,先天肾之精气不足,不能荣养腰府,故小儿见腰背无力;肾精不足可累及肝阴之虚,肝肾阴亏,不能濡润筋脉而出现肢体无力,这也就是《内经》所言的“肝病则四肢不用”,阴虚日久可致肝阳上亢,肝阳化风,风动则摇,故可见患者走路左右摇摆如鸭步状。
2
第二:后天失养脾气虚弱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及四肢。正常生理状态上,能过胃之受纳腐熟水谷,脾之运化功能,摄取营养精微物质,变化而为气血。脾脏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肌肉筋脉,得其所养而筋健肌充,体健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中儿患者较多是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加之先天之不足,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不能生化气血,则气血亏虚不能濡养肌肉四肢,日见肌肉萎缩无力。
3
第三:痰瘀互结留着肌肉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化生气血,面则酿生痰浊。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由于先天不足,脾肾气虚,久则气无力以推动血液运行渐至血瘀之证,痰浊血瘀互结,留着肌肉,阻滞经脉,日见局部肌肉假性肥大,肌肉增粗变硬。
4
总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主要病因是由于禀受父母之精气不足,导致小儿肝肾亏损脾气虚弱而致,久则痰瘀互结,留着肌肉不去,形成本虚标实之复杂病机,虚可致实,实可伐虚,故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病理状态。由于肾虚,肝木失养,加之脾胃虚弱,土虚则肝木不荣,故横逆难制,遂成肝风,出现行走摇摆如鸭子步状,;肝木横逆,上以刑肺,中以乘脾,脾气虚,则四肢削瘦无力,神疲懒言;下以伐肾,导致气血阴液更加不足,导致患者下肢无力明显,不能久立,俯卧不便,形成恶性循环。久病不愈,日渐气血衰败,五脏俱亡,最后阴阳衰败导致死亡。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机体各个部分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不但如此,中医还把人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就是贯穿中医理论的整体思想。
中医的病名诊断一般并不困难,而辨证的结果就要复杂得多。尤其是久病重病多病的时候,证型往往错综复杂,虚实、寒热,不同医生都有可能做出不甚相同的结论。加之中医有不同的流派,医生有各自的经验和特点,对于同一个病人,辨证可能完全不同,采取的相应治法就会不一样。即便辨证相同,中医方剂学的内容也是汗牛充栋,医生根据各自的经验和用药特点,也可能开出不同的方药。而不同的方药有可能取得同样好的疗效,也有可能疗效大相径庭。
有人会说,中医治病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难把握了,这是对的,中医学是一门非常博大精深的学问,绝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领悟的。有人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一个方子,便对号入座,以为就能治疗自己的病,其实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妥的,有时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我院专家采用中医中药治疗肌营养不良原则:
1、目前中医治疗肌营养不良的效果非常好。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脾胃虚则五脏无所禀,水谷精微不能达于四肢、肌肉而成痿。若先于肾脏之元阳不足,致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脾胃虚寒,受纳及运化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得不到濡润,故见四肢肌肉痿软无力,发为肉痿。
2、对于先天禀赋不足,气血两虚的患者,不能营养筋骨肌肉,而出现肢体无力和肌肉萎缩。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气血虚亏,导至五脏内伤,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使气血更加亏虚,肌肉痿软无力不断进展。
3、肌营养不良的症状可出现在人体的任何部位,肾为先天之本,肾藏元阴元阳。若先天禀赋不足,肾脏虚亏,精血不足,骨失所养,则骨枯而髓空,症见足不任身,腰脊不举,生为骨痿。
-
咨询yzrx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