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运动障碍专科医师(神经科医师),诊断共济失调不难,但治疗起来却很棘手。来自河医院窦荣花主任团队的专业文章,从祖国医学角度全面解析了对共济失调的认识,为我们进一步诊治共济失调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丰富的借鉴。
共济失调是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在肌力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表现为肢体运动的协调动作失调、步态异常、言语功能障碍和眼球运动异常等临床特征的总称。其病因包括脑部疾病、营养代谢、外伤、中毒、遗传及基因缺陷等。根据损伤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额叶性共济失调四大类。有关中医对共济失调的认识阐述不多,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如下:
中医古典对共济失调的认识
中医学并无共济失调之病名,且对本病尚无统一认识,中医经典古藉中有关的专论也较少,多将其归为“骨繇”、“眩冒”、“掉摇”、“脉痿”等范畴。多数现代医家认为“骨繇”与现在医学中“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基本相符。《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中记载:“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繇”通“摇”,故骨繇又称骨摇,是指骨节弛缓不收、动摇不定的意思,其特点是足能伸而行不稳,手能举而抓不准[1][2][3]。故笔者可将共济失调归属于中医“骨繇”范畴。
古典文献中还有相关类似症状的描述:
1、“眩冒”:《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第三十三》中记载:“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2、“掉摇”:《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中记载:“骨者髓府,不能久立也,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同时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非风》记载:“凡非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及四肢无力,掉摇拘挛,皆筋骨之病也。”
3、“脉痿”:《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第四十四》中记载“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其中所描述的症状与共济失调症状相似。
二、共济失调病位:病位在脑,运动的灵活、协调与肾、脾、肝密切相关。
1、有关“肾”与共济失调的关系,如《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记载:“脑为髓海”。《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乃先天之本,藏精,主命火,主骨生髓,肾的精气在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若先天肾精不足,致肾精亏虚,髓海失充,筋骨虚损,是以四肢失于自主,而出现步履不稳,手不能持物,脊椎四肢骨骼畸形[4]。
2、有关“脾”与共济失调的关系,如《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充养四肢,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四肢,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肾先后天互相滋养,而四肢稳健。
3、有关“肝”与共济失调的关系,如《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肝者……其充在筋。”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
4、与经脉之间的关系;其经脉走行上主要涉及督脉、足太阳经、阴阳跷脉等。
(1)其督脉载于《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锦囊密录》说:“脑为元神之府,主持五神,以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督脉通髓达脑,与多经交会,并将脏腑之精气向上转输于脑。
(2)足太阳膀胱之脉载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足太阳膀胱之经穴主治脑络之疾。
(3)跷脉,有跷捷轻健之义,跷脉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和调节肌肉运动的功能,主司肢节运动,故运动之舒缩协调责之于二跷脉。故可选取跷脉经穴改善肢体之舒缩功能。
三、中医对共济失调的治疗
通过复习文献,中医古籍记载成方甚少,多数近代医家将其证型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虚证,因肾精亏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等原因导致髓海失充,可分别从补肾健脾、益精填髓等方面辩证施治。
第二类为本虚标实,因虚致瘀,虚实夹杂,本病在本虚的同时可兼有痰瘀之象,常见证型有肾虚血瘀、痰瘀阻络等,治则以益气健脑、活血化瘀祛痰等法进行辩证施治[1][5][6][7]。具体如下:
中药汤剂方面:
陈金亮[7]等观察补肾填精、调补奇经法治疗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取得明显效果,其采用自拟中药方辨证加味治疗,总有效率为89.29%。
卢明[8]等对三例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据其症、舌、脉及病史表现,辨证为气血亏虚型,以大剂补气药为主治疗,患者症状均有明显缓解。
赵洪运[9]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卒中后共济失调患者,其纳入例卒中后共济失调患者,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朱运斋[10]对30例SCA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论治,认为此类患者多属虚中夹实之证,采用益气健脑、活血化瘀治法,经临床观察,多数病例取得较好疗效。
马其江[11]等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脑梗塞共济失调48例,痰阻血瘀为根本病机,化痰逐瘀基本治则,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
路凤月[12]等从肾论治探析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予以填精益髓之法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在针灸及针药结合方面:
石学敏院士团队针刺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取得良好疗效[13]。
唐学敏[14]等应用加味芍药甘草汤合头针滞针法治疗卒中后小脑共济失调83例,观察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张玉莲等[15]采用头针及项七针治疗中风后共济失调患者例,总有效率76%。
王重新等[16]用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共济失调60例,治疗组取穴头针: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平衡区,体针取:百会、风池(双)、后溪(双)、申脉(双);对照组取百会、风池(双)、肩颐、曲池、外关、合谷、后溪、阳陵泉、足三里、太冲、足临泣、申脉等穴,治疗组有效率为%,对照组有效率76.7%。
总结
共济失调是神经内科临床之常见体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共济失调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同仁的重视,其诊断率也逐年增高,但西医在治疗方面始终无新的突破,国内一些学者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解决患者在疾病中困扰,着眼于中医,重温经典,萃取精华,探索多种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给予广大患者带来福音,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窦荣花张万辉张国贤河北医院神经内科)
参考文献
1.孙怡,杨任民.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国医院.实用中医脑病学.北京:学苑出版社,
3.冯梅,代喜平,卢爱丽,高红霞.具有“骨摇”特点的遗传性共济失调中医证候特征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5月第20卷第5期.-.
4.张娟,周磊,杨波,童建兵,金珊,黄晓峰.鲍远程从“肾”论治遗传性共济失调经验.中医药临床杂志,,27(10):-.
5.程楠,赵静,王训.等.安徽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基因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第31卷.第1期年2月.23-26.
6.王伟民,蒋二丽,张明明.王松龄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伴自主神经功能不全经验.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年4月第31卷第4期.-.
7.陈金亮,王殿华,李永利.补肾填精调补奇经治疗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25例.四川中医.年第23卷第6期.45-46.
8.卢明,张文青,补气为主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体会,中医杂志年10月第40卷第10期..
9.赵洪运,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共济失调60例,光明中医月第28卷第7期.-.
10.朱运斋.小脑性共济失调辨证施治.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2(3):19-20.
11.马其江,赵世珂,冯树军.针药结合治疗脑梗塞共济失调48例.中医杂志,年11月第45卷第11期..
12.路凤月,马芳放.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从肾论治探析.辽宁中医杂志.年第34卷第5期..
13.张琳琳,陈宥伊.石学敏院士针刺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报道.新中医,年4月第46卷第4期.-.
14.唐学敏,石景洋,魏小萌,马锐.加味芍药甘草汤合头针滞针法治疗卒中后小脑共济失调83例.中医杂志年3月第53卷第5期.-.
15.张玉莲,王连顺,张静.头项针为主治疗中风共济失调的临床研究.上海针灸杂志,,22(8):7-8.
16.王重新.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共济失调的临床研究.针灸临床杂志..22(12),9-10.
运动与认知障碍论坛
一个有理想和温度的专业学术论坛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