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
鸡
鲅
鱼
哈哈。
这是我法律与人文作业的淘汰版。
本文前半部分有一些讨好痕迹。虽然是想写的内容,但以暗自揣测的老师也许大概想读到的展开方式在推进。(当然老师大概率根本不想读到这样的)
当我打算在后半部分努力往法律上靠时,审视发现前文一点儿也不人文。干脆自我否定这篇文章提交的可能,让我的笔尖(虚拟)随着我自由的思绪四处乱窜。作业?有时间重写一份算了。他妈的。
反正从小学到高中我写的跑题论文那是海了去了。[跑题论文数:不跑题论文数]比这该死的人口性别比例高他妈太多了。跑题是跑题,但不代表它没有价值。成长的好处就是不必再把自己塞进命题老师给你限定的方框里。我拥有了跑题自由。
其实是第一次在作业里尝试想写自己稍微感点兴趣的话题。是昨天那本书的长篇读书笔记。不过还是失败了一半。没关系。下次我会继续努力的。
在撕碎前并没有来得及取名的关于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也就是“光棍”问题的一篇随笔
——读《光棍危机——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启示》
/12/26
人心惶惶
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大幕拉开,我国存在已久的人口问题再次引发了大规模的焦虑。“专家:年中国将有万光棍”、“本世纪中叶(年)左右,中国将有1亿光棍”的标题充斥各大新闻网首页。已有或将有适婚男性的家庭人心惶惶——“我(或我的家庭成员)也会成为万亿光棍大军中一员吗?谁能助我逃离这种困窘?”
我国的性别比例失调问题迫在眉睫——总人口性别比例[1]偏高,不论是全国还是各省之出生人口性别比例都远远超过研究者主张之正常值。这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是不小的压力来源和安全隐患。注意到这个问题后,国家开始着手解决,总人口性别比例已经出现下降趋势,而出生人口性别比仍是居高不下。然而,男性的平均寿命短于女性,总人口比例下降不能说明情况已经好转,反而会掩盖出生性别比例和年轻一代性别比例失调的严重性。现在的男孩、未来的男人面临着“绝对过剩”的危机。
[1]文中“总人口性别比例”、“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等比例都是指男性:女性,比例偏高指男性绝对人口数多于女性。
听见呼救的声音
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并不只是某个特定地域、某些特定群体的危险源,它的危害辐射范围很广,我们能听见来自农村、城市、男性、女性等全方位的求救信号。
男多女少的矛盾先是在中国农村地区开始激化,首当其冲的是社会底层资源匮乏的男性。在中国农村,男性负有支撑家庭、守护财产、延续香火、赡养父母等义务,好似有一把无形的枷锁将他们拴在乡土。基础教育平等实现后,农村女性进城务工的自由度稍大[1],随后婚恋对象的选择范围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便不再回到农村。男多女少的供求关系下,农村男性结婚成本升高,那些手中本就没有什么资源的底层男性可能无法负担越来越高的彩礼金额,为结婚负债累累或是倾家荡产。
“光棍”问题可不仅仅是男性的烦恼,性别失衡更有可能加剧对女性的压迫。男性尤其是有权力的男性,会把他们所能控制或压迫的女性看成商品在婚姻市场上进行买卖。中国人潜意识有种“未结婚的人不完整”的观念,生前未能了却结婚这一“人生大业”的男性数量增加,也滋生并不断扩大了农村地区诡异而罪恶的阴婚市场。买卖、偷盗女尸的犯罪猖獗,而没有合适女尸时,人性泯灭的中间人只好“创造”——残害(尤其是没有自主能力的)女性的生命。那些精神或身体存在障碍的女性,就是他们最理想的迫害对象。无法结婚的男性过多,也会导致女性被绑架、买卖甚至杀害的可能性大增。性别比失调,适龄男性无法在同龄人中找到结婚对象,只好将目光向下望,这会造成新娘的年龄降低,也就是所谓的“童婚”。不谙世事的女童被过早地安排进入婚姻,危害可想而知。
从人口绝对数量看,只有过剩男性才有找不到恋爱或结婚对象的危机,但城市中未婚适龄女性的数量也是颇具规模。“上迁婚[2]”、“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残存、女性教育和就业水平的提高、男性相对数量不足[3]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里面很多女性也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历史案例揭示[4],高性别比例社会治理困难比性别比例平衡的社会更大,“光棍”用来改善自身命运的策略常常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造成社会暴力,危害环境安全、国家安全。政府也不得不花很大的代价来处理这些问题,而目前为止尚无药到病除的解决之法,过去采取的如吸收光棍从军等方案反而引起了更多的不安与动乱。尽管目前的中国社会治理到达新的高度、严密的“天眼”系统等安全措施使得犯罪成本相对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高得让人“望而却步”,“光棍”报复社会的案件也只是偶发且与婚内或者恋爱关系里的犯罪比起来并不成规模,也没有任何有较高说服力的证据能证明“光棍”与犯罪之间存在什么必然联系,但这些经验既然被从历史案例中提炼出,就无法不令人们不担忧。
呼救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同时我们也听见了自己心中的担忧。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危险需要我们的警觉和重视,更需要我们采取行动。
[1]生来罪恶:“光棍”的诞生和原罪,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