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足部呈C形,走路都疼的陈阿姨,被家人一路背到了我校一附院的骨科。7月14日,在一台神奇机器的辅助下,陈阿姨动了手术,花上一段时间恢复就可正常行走。这台机器就是日渐被应用于医疗的3D打印机。这也是国内首次将3D打印应用于足踝手术。
将陈阿姨病足CT资料输入3D打印机,它像吐丝一般经6个多小时一丝一缕的精密打印,将与病足完全一样的骨骼模型,呈现在医生眼前。
“拿到模型,我们一下明白了病人走路会疼的原因。可以清晰看到病人脚内侧舟状骨发育不良,并与内裸形成了假性关节,这个假性关节是病疼的根源。”秦晓东说:“同时发现病人病足距骨畸形、伴脱位的情况。这些如仅靠CT检查,是无法直接显示的。”
模型还为手术节省了时间。没有3D模型的情况下,为减患者痛苦,医生只能在一个较小的切口去观察需截除的骨头,截多长?截除角度是多少?这些只能依靠经验一点点截,需2到3小时。但这次手术前,医生预先在模型上进行模拟,可精确知晓真实手术时需要截取的长度。手术中,模型也帮助医生进行三维空间的构建,所以手术只用了一个小时。
打印模型与CT片、电脑3D图相比,有哪些优势?“电脑里的三维重建,依旧是平面图像,不能达到任意调用各角度画面的要求。而影像片不一定最能帮医生判断病情。而这些,3D模型可轻松解决。”3D打印帮医生设计高难手术,进行术前模拟,术中导航,在一些视野受限的手术中,能快速找到患处,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实现了手术的前瞻性、精准性。
是否能直接将打印出来的模型植入人体?因为强度、消毒等问题,这仍在研发阶段。3D打印在医学上的应用,目前仍处于起步。目前3D打印的应用多是利用模型制作假肢假骨。像此次直接在临床上运用治疗足裸畸形的,在国内尚属首次。
“这项技术更适用于纠正畸形的手术,模型也更能起到模拟辅助的效果。这也是将来骨科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秦晓东说。
据介绍,一些骨缺损类的疾病,如骨折、骨肿瘤切除,医生可以通过软件把患者的数据录入打印机,采用钛粉一类的材料,直接定制个性化的、符合患者伤情的钢板。目前,个性化定制钢板已在一附院创伤骨科应用于临床,并且已经纳入到医保范围。
未来如口腔颌面外科、脑外科、整形美容科等都会用到3D打印。国外还有人在研究细胞3D打印,也许不久的将来,还能打印出心肌组织,肺脏,动静脉血管等,虽然目前这一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试验阶段,但未来有望逐步应用于器官移植手术中。(吴倪娜侯雨萌田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