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成人约长5~7m,占消化道总长度的70%~75%,小肠疾病(SBDs)发病率低,仅占胃肠道疾病的1%~4%。
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器官,小肠疾病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如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相当部分为小肠源性出血,因受临床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和病变部位深等众多因素影响,诊断十分困难。
常规的胃镜探查至十二指肠乳头,肠镜探查至回盲瓣,无法到达完整小肠;
而适用于小肠检查的胶囊内镜和小肠镜价格较高,小肠镜虽精准但费时费力;
影像学检查漏诊、误诊率相对较高;
由于缺乏经济方便的检查手段,小肠疾病(尤其空、回肠段)常被称为诊治“盲区”——易被忽略、确诊困难。
然而小肠疾病并非少见,国内尚无发病率方面的确切报告,美国约有万人患病。
小肠疾病主要包括五大类:
①感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
大肠杆菌、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霍乱及副霍乱弧菌、病毒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结核杆菌引起的小肠结核,阿米巴、贾第虫、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引起的小肠寄生虫病等;
小肠炎症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肠病、放射性肠炎、感染(如结核病,耶尔森氏症)、淋巴增生性疾病、局部缺血性肠炎等,病理表现可为糜烂、溃疡、炎性息肉等,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出血、缺铁性贫血、吸收不良、体重减轻、梗阻等各种症状,根据国内外研究,小肠炎症性疾病最常见病因包括CD和NSAID相关性肠病。
C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约30%~50%的CD患者小肠受累,10%~30%仅累及小肠。
小肠出血相对罕见,包括大多数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41%~75%的OGIB由小肠疾病引起,可分为显性和隐匿性小肠出血。
②肿瘤:
息肉、癌、类癌、淋巴瘤、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脂肪瘤及脂肪肉瘤、纤维瘤及纤维肉瘤等;
小肠肿瘤是一种罕见疾病,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Siegel等研究表明,美国小肠肿瘤发病率约占所有癌症的0.5%~0.6%,死亡率约占所有癌症死亡率的0.2%。
研究表明,我国小肠肿瘤发病率逐年增长,其中以十二指肠壶腹部最常见,约38.6%,非壶腹部36.8%,回肠15.8%,空肠8.8%。
③血管性病变:血管瘤、血管发育不良等
④原因不明: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非特异性小肠溃疡、Crohn病、Whipple病等
⑤其它:如憩室、放射性肠炎、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吸收不良等。
常用检查手段
1、气囊辅助式小肠镜
是目前用于小肠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最新技术,它通过一个气囊固定小肠管,利用内镜和外套管交替插入,从而完成整个小肠的检查。
气囊辅助式小肠镜具有多种优点,不但克服了胶囊内镜的不可控性和无法进行活检及治疗的缺点,而且,与其他传统的小肠镜相比,其镜端的可曲度及视角范围明显增加,画质更清晰,操作更加简便。
除了直视下观察小肠有无病变等基本检查外,还可对发现的病变取病理活检,以及进行内镜下治疗,如息肉的切除、出血性病变的止血、异物取出、支架植入等。
整个操作一般在无痛检查术中完成,患者无痛苦,安全性高,耐受性好。
2、CT小肠造影
随着现代影像学的发展,螺旋CT已逐渐运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患者口服2.5%等渗甘露醇扩张小肠后行螺旋CT小肠造影,配合全腹部增强CT扫描,可以很好显示各种小肠疾病。
尤其对小肠肿瘤的检出,对小肠肿瘤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估计肿瘤在肠壁中浸润的深度及远处转移方面可以全方面显示,为临床肿瘤的分期分级提供更多的信息,
对各种小肠炎症性病变也能较好的检出,并准确地判断炎症的活动性情况,对克罗恩病,肠结核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检出率;
对小肠梗阻性病例在临床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口服适量造影剂及多种后处理技术能明确梗阻的部位并定性梗阻的原因。
3、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检查技术,是小肠疾病最先进的检查方法之一。患者吞服一次性的智能胶囊,借助胃肠蠕动向前运动,最后由肛门自然排出体外。是一种无痛、无创、无导线的全小肠检查新方法。
胶囊内镜检查的适应症:
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及缺铁性贫血;
疑似克罗恩病;
疑似小肠肿瘤;
监控小肠息肉病综合征的发展;
疑似或难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糜泻等);
检查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粘膜损害;
临床上需要排除小肠疾病者;
消化道体检
胶囊内镜检查的可能不良风险:
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小肠憩室、小肠狭窄、肠瘘等疾病的少数患者,胶囊可能滞留体内不能顺利排出体外,属于疾病本身原因而引起的不良后果,这种情况下为治疗原发疾病亦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4、小肠钡剂造影:
是目前诊断小肠病变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法。
小肠钡剂造影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常规口服钡餐透视法,主要显示小肠充盈像,对管腔内细小病变显示欠佳,常常因肠袢重叠而遗漏病变;
另一种方法是小肠气钡双重造影。
小肠气钡双重造影一般经口腔或经肛门插管,可发现肠腔狭窄、扩张、溃疡和肿瘤等病变,通常认为阳性率为10%,是诊断小肠病变的经典技术,操作过程简单易行,价格相对低廉,能取得较好的双对比效果,目前临床应用较多。
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法,特别是插管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使对小肠出血性病变的诊断率提高10%~25%。
适应证:
不明原因腹痛;慢性腹泻;不完全性高位梗阻的患者,可一定程度明确小肠病变范围和性质。
禁忌证:全身重症疾病患者;急性消化道出血者;低位消化道梗阻者;消化道穿孔或急性腹膜炎患者等。
尽管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具有不少优点,但因其无法诊断小肠血管病变,且疾病诊断阳性率很低,影响了其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潘西川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略
潘西川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