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接受专业培训的医生对于自然就诊或者接受筛查妇女进行乳腺视诊、触诊的检查方法,对无症状妇女的筛查其敏感性可达58.8%,特异性可达93.4%;对T1乳腺肿瘤CBE的敏感性约为70%,1cm则敏感性低,因而对早期诊断价值不大。但由于CBE比较方便,所以,CBE仍是有症状患者基本的和不可替代的检查方法。
CBE方法包括视诊和触诊,检查范围包括乳房和区域淋巴结。
检查时室内应光线充足,冬季应注意保温,便于充分暴露,以免因暴露不充分而遗漏微小病变。
检查前医生应向患者做充分说明,在检查中有可能出现哪些不适,消除她们的心理障碍,配合医生查体。
乳腺检查的最佳时间是月经正常的妇女在月经来潮后第9~11天。此时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小,乳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容易发现病变。
检查时的体位一般取坐位,两臂自然下垂或置于膝上。对于肥胖或乳房较大的患者在坐位检查后还应取卧位检查,并在肩下垫一枕头使胸部隆起,这样乳房较为平坦,不易漏掉较小的肿块。
视诊
要求:1.光线明亮,2.充分暴露双乳3.进行两侧对比检查
内容:观察受检者乳房是否有皮肤轻度凹陷或水肿;病理性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溢液、乳头糜烂、轻度乳头上举或内陷等。
1.外观检查双乳外形、大小、位置是否对称。首先观察乳房的发育情况,两侧乳房是否对称,大小是否相似,如大小明显异常应排除是否是先天性原因所致。因疾病所致的乳房大小不一,多数是疾患一侧乳房较大。每人各时期的正常乳房外形虽然形态多样,但其外形轮廓都应始终浑圆,在任何角度观察外缘曲线应光滑平整。所以这种外形轮廓和几何曲线一样任何一处的隆起或凹陷都说明该处乳房内有病变的可能。局限性隆起是浅表肿瘤的表现之一。如肿瘤侵犯Cooper韧带造成皮肤牵引则可表现为“酒窝征”。
2.皮肤乳房皮肤的红、肿、热、痛多见于急性炎症。双侧浅静脉扩张可见于妊娠后期和哺乳期,局部深静脉扩张多见于炎症、外伤、肉瘤或癌症。如乳房表面浅静脉广泛扩张而不成放射状排列且延及胸壁,多数应为上、下腔静脉或门脉阻塞后侧支循环形成所致。如皮肤出现橘皮征而表面无炎症现象则为乳腺癌的特征之一。乳房局部皮肤出现小酒窝征,说明该处皮下结缔组织纤维束缩短,可见于乳腺癌、结核或术后瘢痕挛缩及外伤性局部脂肪萎缩。
检查时观察:皮肤有无红肿及破溃。注意炎性乳腺癌也可表现为皮肤红肿,部位多位于乳晕周围。典型的肿瘤细胞造成真皮淋巴管堵塞回流障碍时为“橘皮样”改变。
3.乳晕正常乳晕虽大小不一,但两侧均应为相等的正圆形。如呈现椭圆或肾形即为乳晕外形异常,说明缺损处或其附近或该方向范围内的乳房有病变,造成该处乳晕外形改变。乳晕的改变常伴有乳头的改变。妊娠妇女乳晕乳头颜色可变深,全身性疾病的色素沉着,如Addison病、腺垂体功能亢进症、多发性神经纤维瘤、黑棘皮病等。红外线或放射线局部照射及局部用药等因素亦可致局部色素沉着。
4.乳头正常乳头应位于乳房圆顶中央的最高点。正面观乳头尖端与乳晕四周的距离皆相等;侧面观其中轴线的延长线应穿过乳房半球的中心。
一侧乳头抬高是该侧乳腺癌的一个特征,病理性的乳头抬高多伴有乳头偏斜或回缩,乳房外形改变等。
乳头抬高的观测方法:用一条无伸缩性的软尺,一头固定于胸骨上切迹中点,另一头分别测其至两乳尖的距离。也可用两侧乳房下半圆的最低点连线为标准来衡量两侧乳头是否等高。
乳头抬高的测量法(左乳头回缩与一侧乳头偏斜亦是乳腺癌之特征)。乳头显著偏斜时,乳头根部与乳晕交界处可显一凹沟,其位置与乳头偏斜方向一致。
乳头回缩可见于乳腺癌、结核等,但皆不是早期特征,当病理变化已引起乳房明显变形时才见乳头回缩。多乳头或多乳房是先天性遗传性畸形。多余的乳头或乳房可在乳线全程任何一处出现,其多余的乳头和乳房易癌变,检查时切忌遗漏。
乳头应注意检查其活动度,乳头内有无肿瘤,乳管有无病理性溢液,注意溢液的性质、溢液量及溢液乳管孔数。
乳房触诊
乳房触诊是为了明确肿块的有无及发现肿块后了解肿块的情况,其次是为了明确乳房的移动度及发现有无溢液及溢液的性质等问题
检查前要了解:1.受检妇女处于月经周期的哪个阶段,因为月经来潮前期及月经期乳房肿胀可影响触诊的感觉,进而影响诊断。
建议每次月经来潮的第9~11天进行为宜。检查要注意全面,尤其注意避免遗漏乳腺尾叶及乳头乳晕后部位。
体位:一般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检查自健侧开始,然后检查患侧。患者仰卧,肩部垫一软枕使胸部挺起,这样乳房平摊于胸壁上,可以消除坐位时乳房下垂的影响,易于发现小的肿块。
目的:主要是判断有无肿块,如发现肿块则了解其数目、大小、位置等一般情况。
1.检查顺序按照乳房→腋窝淋巴结→锁骨上区淋巴结顺序进行,全面触诊,不能遗漏。按顺序检查乳房的4个象限及尾部。检查内侧象限时患者双手应上举过头顶,使胸大肌紧张再行触诊。在检查中不可用手抓捏乳房,以免将正常乳腺组织误认为肿块。
2.手法技巧
乳房触诊将中间3个手指并拢,掌指关节略弯曲,用指腹(而不是指尖)将乳腺组织轻按于胸壁上进行触摸,切忌抓捏以免将腺体抓起造成错误感觉;每一区域都应当进行环状触摸,就像在触摸硬币的边缘一样;触摸的每一点都应当用轻、中、重3种压力做3个环状触摸,以保证各个层面的组织都可以被触摸到。
对于下垂大乳房,可一手托起作为衬垫,另手触诊。
2.乳房小肿块的触诊法一般触诊对较大肿块易于发现,但对于小于1cm的肿块则易于遗漏。因其肿块较小如卡在指缝中则不易触摸。
因此对小肿块一经发现则应以一手示指加以固定,再用另一手的示指末节指腹触诊,或用两手示指轮换固定和触诊。
但乳头和乳晕下的小肿块因有乳头阻碍有时亦难发现,故在触诊时应仔细加以辨别。对小肿块的活动度检查,可用左手示指按在肿块的一侧,右手示指压在其对侧,然后稍用力向左示指方向挤压,如受压后肿块滑到左示指指腹下说明其移动度大,如有粘连则无移动。此时亦可如法反向挤压,也可用单手示、中二指如下法检查。
腋窝及锁骨上区淋巴结触诊
先从胸壁外侧开始,逐步向腋顶、锁骨上区、胸锁乳突肌进行,明确淋巴结肿大的数目、大小、硬度、活动度及是否融合,即使发现较小但质地较硬的淋巴结,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细致检查一侧中等大小的乳房及区域淋巴结大约需要3分钟,双侧需6分钟左右时钟位置标明。
临床触诊乳房描述几种类型
柔软型乳腺这种乳房乳腺腺体、小叶腺泡、结缔组织和脂肪发育都良好,分布匀称,乳房外形多大小适中,丰满挺拔,触之像海绵、水囊,柔软而富有弹性,均匀而无阻挡。
常见于年轻女性或未婚、未哺乳者。乳房中若有病变,极容易摸到,一般不容易漏诊。
颗粒型乳腺这种乳房乳腺腺泡发育欠佳,导管小叶结缔组织、脂肪大都正常。乳房外形也接近柔软型乳腺,触诊时表浅及中层柔软而有弹性,疏松而无阻力,但深层可触及多发小颗粒结节,散在、均匀地分布于整个乳房,光滑,质韧,无挤压痛。此型乳腺常见于年轻女性未育或未哺乳者。
软带型乳腺这种乳腺多为乳腺小叶、腺泡退化萎缩,脂肪组织填充不佳,相对乳腺导管及周围结缔组织分布集中。
可见乳房外形不饱满,多松弛下垂,触之韧性大而弹性差,且欠柔软。此种类型如果有很小的结节病灶,容易隐蔽于腺体、结缔组织中,不易分辨,较易造成漏诊。
这种类型乳腺常见于哺乳后的中年女性,体形瘦弱者尤著,但与乳房大小不成正比。
脂肪型乳腺这种乳房由于大部分乳腺组织已经退化,完全被脂肪组织代替,乳房外形可仍显饱满,但触诊时感觉到整体柔软度差,韧性较大。乳房中尤其中央区乳晕下、外上象限乳尾部脂肪颗粒较大,分布欠均匀,且韧性大,有时较易与小囊肿、结节混淆。此类乳腺主要见于绝经后老人。
乳房肿块检查描述
区分正常乳腺、腺体局限性增厚和肿块。
腺体局限性增厚指较正常腺体为厚韧的腺体组织,通常为片状,多有结节感,边界不清,可大可小,但不遍布全乳。
应注意局限增厚腺体是单侧或是双侧对称性存在,且应问清楚患者增厚腺体是否随月经周期变化。不随月经周期变化的不对称腺体局限性增厚需要引起重视。肿块则相对孤立,更为局限,多为单结节,虽亦可多结节,但其边界常可测量。
部位检查发现肿瘤或其他异常,应明确其部位,最好以时钟位置标明,测量肿块与乳头、乳晕的距离。
如在近腋窝处发现肿瘤,在排除为肿大淋巴结后应注意是否为副乳腺或副乳腺肿瘤。
形状、边界及表面情况描述肿块为片状、球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尚清或不清;表面光滑、欠光滑或结节状。
大小测量肿块两个互相垂直的最大径线,对于不能测量的要记录其大概范围。
数量记录肿块的具体个数,最好画图注明。
质地肿块的硬度以软、韧、硬或囊性描述,质地对于肿瘤性质的判断有较大意义。
活动度肿块的活动度是肿块与乳腺本身以外组织间的关系,如胸肌和皮肤等。嘱患者插腰,如肿瘤活动度减小表明已与胸肌筋膜发生粘连;如失去活动性则为胸肌筋膜或胸大肌受累;胸肌松弛状态下如肿瘤固定则为胸壁受累的表现。用拇指与示指轻捏肿块表面皮肤,如出现“酒窝征”则表明有皮肤粘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