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多指畸形病因
多指畸形分类
多指畸形诊断
多指畸形检查
多指畸形表现
多指畸形科室

针灸指南

北京中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13680.html

导读:针灸治疗学理论在基本理论、辨证原则上,与内科治疗学理论有许多相同点,但在诊察、分析、治疗方面突出地依附于经络理论,从而构成了有别于内科治疗学的辨证特点。

针灸辨证 不离经络

1、察经是诊断、分析的重要依据

察经是指在分析临床病候的基础上,对有关经脉(包括本经、表里经、同名经、相生相克经等)

和穴位进行审、切、循、按、扪的检查,以发现异常的变动经脉。

变动经脉,是指经络诊察中发现的异常经脉。

如循行部位的异常(包括经络中的形态变化)、疼痛,医者在循切诊察中的指感等,动脉搏动过盛过弱,局部皮肤色泽变化等。

察经发现的变动经脉与临床病候,有时是一致的,如咳喘病候是手太阴经变动;

有时是不一致的,如咳喘病候反见手阳明经变动,心悸病候见足少阴经变动,便秘病候见足厥阴经变动。

这种不一致恰恰反映出中医关于疾病传变、标本、经络理论的深刻性。

通过察经而发现、确定变动经脉,是针灸治疗学辨证过程的重要步骤,是临床“辨经”的基础,“选经”的根据。

《灵枢·刺节真邪》曾明确提出:“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在《内经》《甲乙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讨论了察经的内容。概括起来,察经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几种。

审:包括审视和审度两层意思。

审视是观察、比较体表经络色泽的异常,络脉的浮显、沉陷等,以判断经络的虚实、寒热。

审度是分析、综合经络系统的全部变化,以确定哪些经脉发生了异常变动,它与临床病候的联系形式。

审度应贯穿经络诊察的全部过程。

切:指切候全身体表经络的“脉动”之处,了解动脉的充盈、虚小

包括人迎、头角、颊车、脐上、脐下、足背趺阳、足跟太溪等各部位的脉动情况,并加以比较。

以测知何经何络有异常变化。脉盛者为实,脉弱者为虚,实则多热,虚则多寒。

循:指循摩、推压体表经络的循行部位,了解经络下有无结节、条索样肿物

胸腹部位有无肿物、疼痛,肢体部位有无畸形、触痛等变化。

按:指按压体表局部和腧穴,特别是各经脉的原、络、背俞、募、郄、五输穴等

了解其反应变化,如喜按、拒按,按压时产生舒适感、疼痛感、麻木感等等。

扪:以掌面触贴患者的体表皮肤。

比较各部位皮肤温度有无明显差别,区分寒热发于阳或发于阴,了解皮肤润泽、枯涩变化。

经络诊察仍属中医的四诊范围,只是着眼于体表经络、腧穴的诊察,目的在于了解经络的变动情况。

察经是在人体自身上寻找病候的客观指征,是中医古代的物理检查方法

临床上必须熟练、细致地进行,才能取得比较可靠的诊察材料。

2、辨经是辨证核心

辨经指辨别疾病的所在经脉和累及经脉,是在察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出现的症候分析、认识疾病的过程。

《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经脉是疾病的反映系统,同时也是疾病的治疗系统。

辨经就是根据察经所发现的变动经脉,临床病候,来判断疾病所在的经络(经脉、经别、络脉)所属,确定该经的虚实、寒热状态。

辨经要点如下:

1)辨认经脉的标本传变

察经发现的经脉,有时是一条经脉,有时是两条以上的经脉

这就需要结合临床病候出现的先后、演变过程,来分析其标本所属、传变过程。

2)辨别经脉的虚实、缓急

察经时发现的异常经脉,还需辨别出这些异常经脉的虚实属性和虚实程度,明确其虚实、缓急。

例如,某50岁女性患者,咳喘不得卧3个月。前医或治肺或调治肺脾或从脾肾入手均未效,并曾用西药(从前用之有效)亦不愈。

察经发现脾、肺、肾、大肠4条经脉均有异常反应。

结合患者有自汗、恶风等症状,既往有咳喘宿疾,半年前做过子宫全摘术;

肺与大肠两经反应特点是中府、尺泽、曲池明显压痛等情况。

辨其病本为脾肾两经,属虚;病标为肺、大肠两经,属实;病机为太阴不布、阳明不降。

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本例标急、本缓,选太阴、阳明两经

配手足同名经的合穴,尺泽、阴陵泉、曲池、足三里,以升其清、降其浊。

针治3次已得平卧,咳喘缓解。再拟治本,缓缓调之。

在辨经的基础上,再根据经络气化理论,结合脏腑功能的相互影响,即可选择出最适宜的经脉,做为治疗、调整经脉。

3、病案分析

为说明针灸治疗学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兹举例分析如下。

例1,徐某,女,53岁,年8月28日初诊。

主诉:左面湿疹半个月。患者8月初因亲人病故,情志郁结,遂发现左侧头面部有虫行感

肿胀,发湿疹,局部痒痛,3日后破溃流黄水,痛苦难忍,夜不成眠。

医院皮肤科,谓“病毒性疱疹”。

曾用中西药物、外敷雄黄软膏等,无明显效果,故来诊治。

刻诊:左侧额部、眼睑、面颊肿胀,破溃,局部有结痂及黄色分泌物。

自述奇痒,疼痛,口苦思饮,便秘、苔黄厚,脉沉滑。

经络诊察:破溃结痂部位为足阳明经循行范围,三间、合谷、上巨虚等穴有压痛反应

左侧尤为明显,左侧风池、完骨等穴亦有压痛反应。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为反应经脉。

辨证:少阳郁结,阳明失其枢转,湿热内蕴,发为湿淫疮疡之疾。

立法:清泄阳明,宣散少阳。

取穴:商阳、厉兑、左风池、左外关。

治疗经过:针治1次疼痛减轻,治疗3次后(隔日1次),面肿消失,湿疹渐收,痛痒已止,便通眠安。

为巩固疗效再针治1次,予中药3剂而停止治疗。随访半年未再发此疾。

按:本例病候分析与经络诊察均属阳明,少阳范围

其性质为湿热郁结,故选经亦为手足阳明、手足少阳经,此例之辨经和选经一致。

选取手足阳明经的井穴,再配合手少阳之络穴外关,手足少阳、阳维脉之会风池。较好地发挥了泻热、利湿、疏解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为转载,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期待您的原创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lvxshes.com/dzjxbx/16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