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吸铁石,无论你多强大,只要你离我近,就会被磁化
放射技师考试资料独家整理历年真题、考点分析、名师讲解、影像资讯。
执业技师资格考试在路上,放射技师之路,你我同行。
(全文共计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7分钟)
导语:
由于今年的特殊性,再加上我们去年发的已经囊括考试所有考点,今年将不再有新版块。当然大家已经习惯我带着学习,所以我决定继续带大家学习一遍。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在的基础上优化。
第三章第六节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1、射线作用于机体后,以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方式使细胞分子发生反应,造成其损伤。
2、当人体组织受到射线照射时,处在射线径迹中的重要生物分子,如脱氧核糖核酸(DNA)或具有生物功能的其他分子吸收射线的能量,直接被电离、激发,引起这些大分子损伤。这种效应称为直接作用。
3、当射线能量通过扩散的离子以及射线作用于机体水分子产生的多种自由基与生物分子作用,引起生物分子的损伤,称为间接作用。
4、间接作用在引起生物大分子损伤中具有实际意义。
5、ICRP年建议书(60号出版物)将辐射生物效应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两类。
6、射线照射人体全部或局部组织,若能杀死相当数量的细胞而这些细胞又不能由活细胞的增殖来补充,则这种照射可引起人类的确定性效应。
7、由此引起的细胞丢失可在组织或器官中产生临床上可检查出的严重功能性损伤。
8、确定性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而且存在一个阈剂量。低于阈剂量时,因被杀死的细胞较少,不会引起组织或器官的可检查到的功能性损伤,在健康人中引起的损害概率为零。随着剂量的增大,被杀死的细胞增加,当剂量增加到一定水平时,其概率陡然上升到%,这个剂量称为阈剂量。超过阈剂量后,损害的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即受影响的细胞愈多,功能丧失愈严重。
9、引起男性暂时不育的一次照射的阈剂量约为睾丸吸收0.15Gy的剂量,绝育的阈剂量为3.5~6Gy。女性绝育的阈剂量为急性吸收剂量2.5~6Gy(年长妇女更敏感)。
必考考点,需要熟练掌握。
10、对于有临床意义的造血功能抑制,全部骨髓的吸收剂量的阈剂量约为0.5Gy。
11、电离辐射的随机性效应被认为无剂量阈值,其有害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无关。当电离辐射使细胞发生了改变而未被杀死,改变了但存活着的体细胞繁殖出来的细胞克隆,经过长短不一的潜伏期后,可能呈现一种恶变的情况,即发生癌。此种随机性效应称为致癌效应。如果这种损伤发生在具有传递遗传信息功能的细胞上,发生的效应,在种类与严重程度上可以多种多样,将显现在受照射者的后代身上。这种随机性效应称为遗传效应。
12、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与电离辐射有关的因素,另一个是与受照机体有关的因素。
13、与电离辐射有关的因素:①辐射种类;②吸收剂量;③剂量率;④分次照射;⑤照射部位;⑥照射面积;⑦照射方式。
必考考点,需要熟练掌握。
14、在受照剂量相同时,因辐射的种类不同,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
15、辐射的损伤主要与吸收剂量有关。一定范围内,吸收剂量愈大,生物效应愈显著。
16、剂量率愈大,生物效应愈显著。
17、当总剂量相同时,分次愈多,各次照射时间间隔愈长,生物效应愈小。
18、当吸收剂量和剂量率相同时,机体受照的部位不同,引起的生物效应也不同。
19、其他条件相同时,受照面积愈大损伤愈严重,以同样的剂量照射全身,可能引起急性放射病,而照射局部一般不会出现全身症状。
20、照射方式可分为外照射、内照射和混合照射。外照射可以是单向照射或多向照射,多向照射引起的效应大于单向照射。
21、与机体有关的因素:①种系;②个体及个体发育过程;③不同组织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22、在相同的照射条件下,机体不同,对辐射的反应也不同,即敏感性不同。
23、不同种系的生物对辐射的敏感性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种系演化愈高,组织结构愈复杂,辐射敏感性愈高。
24、即使是同一种系,由于个体的原因,辐射敏感性也不相同。而同一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辐射敏感性也不相同。总的趋势是随着个体的发育过程,辐射敏感性降低,但老年的机体又比成年敏感。
25、人体对辐射的高度敏感组织有:淋巴组织、胸腺、骨髓、胃肠上皮、性腺和胚胎组织等;中度敏感组织有:感觉器官、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和肾、肝、肺的上皮细胞等;轻度敏感组织有: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心脏等;不敏感组织有:肌肉组织、软骨、骨组织和结缔组织等(口诀:骨肉相连)。
必考考点,需要熟练掌握。
26、胚胎或胎儿在不同发育时期受照后出现的效应有所不同,主要包括:胚胎死亡、畸形、智力迟钝、诱发癌症。这其中既有确定性效应,也有随机性效应。
27、胚胎死亡:当胚胎植入子宫壁之前或在其植入之后的即刻,通常称为植入前期(相当于人受孕0~9天)。在宫内发育的其他阶段,受到较高的剂量照射后,也会诱发胚胎或胎儿死亡。
28、胚胎在器官形成期(相当于人受孕后9~42天)受到照射,可能引起在照射时正在发育器官的畸形。此效应在性质上属于确定性效应。
29、智力低下:照射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智力受损,其严重程度随剂量而增加、直至认知功能严重迟钝。在妊娠8~15周受到照射,即受到1Sv有效剂量的照射,诱发智力低下的概率为40%。因此,在妊娠8~15周内是射线照射引发智力低下最敏感的时期,其次是16~25周。
30、诱发癌症:受照胎儿在出生后10周岁之内表现儿童白血病及其他的儿童癌症发病率增高。
31、在受照的皮肤上,电离辐射既可引起确定性效应,也可诱发癌症,而在皮肤的辐射防护中,两者均需考虑。
32、身体局部受到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多次受到大剂量(X、γ及β等)外照射所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及放射性皮肤溃疡,称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33、在医用辐射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正常操作,操作者和患者均不会发生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但若违章操作或设备发生故障,或长时间进行局部照射,就可能使患者身体局部受到大剂量照射,而导致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处理原则是立即脱离辐射源或防止被照区皮肤再次受到照射或刺激。疑有放射性核素沾染皮肤时应及时予以洗脱、去污处理。
34、由急性放射性皮扶损伤迁延而来或由小剂量射线长期照射(职业性或医源性)后引起的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35、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由于局部皮肤长期受到超过剂量限值的照射,年累积剂量一般大于15Gy。受照数年后皮肤及其附件出现慢性病变,亦可由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而来。
36、在医用放射工作中,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多发生于早年从事X线透视的放射诊断人员的手部,而且其发生率是比较高的,随着防护条件的改善现已很少见。
37、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和分度诊断标准如下:Ⅰ度:皮肤色素沉着或脱失、粗糙、指甲灰暗或纵嵴色条甲;Ⅱ度:皮肤角化过度,皲裂或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指甲增厚变形;Ⅲ度:坏死溃疡,角质突起,指端角化融合,肌腱挛缩,关节变形,功能障碍(具备其中一项即可)。
必考考点,需要掌握。
38、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处理原则:对职业性放射工作人员中的Ⅰ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者,应妥善保护局部皮肤避免外伤及过量照射,并作长期观察;Ⅱ度损伤者,应视皮肤损伤面积的大小和轻重程度,减少射线接触或脱离放射性工作,并给予积极治疗;Ⅲ度损伤者,应脱离放射性工作,并及时给予局部和全身治疗。对经久不愈的溃疡或严重的皮肤组织增生或萎缩性病变,应尽早手术治疗。
39、放射性皮肤癌是指在电离辐射所致皮肤放射性损害的基础上发生的皮肤癌。
40、放射性皮肤癌诊断标准:(1)必须是在原放射性损伤的部位上发生的皮肤癌。(2)癌变前表现为射线所致的角化过度或长期不愈的放射性溃疡。(3)凡不是在皮肤受放射性损害部位的皮肤癌,均不能诊断为放射性皮肤癌。(4)发生在手部的放射性皮肤癌其细胞类型多为鳞状上皮细胞。
41、放射性皮肤癌处理原则:(1)对放射性皮肤癌应尽早彻底手术切除。(2)放射性皮肤癌局部应严格避免接触射线,一般不宜放射治疗。(3)放射性皮肤癌,因切除肿瘤而需作截指(肢)手术时,应慎重考虑。
42、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是指放射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当量剂量限值的外照射,达到一定累积剂量后引起的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放射工作人员受到超过当量剂量限值的照射,一般累积剂量在1.5Sv以上。主要原因是荧光屏透视,防护设施不利、透视下进行骨科整骨及特殊X线检查等造成。
4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临床表现:表现为无力型神经衰弱综合征,其症状的消长和脱离、接触射线有关。有出血倾向、皮肤营养障碍、抵抗力下降,甚至出现早衰现象。部分患者有视力减退及晶状体混浊等。造血系统的改变是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一般外周血的变化早于骨髓的变化,尤其是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变化。
44、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原则:根据超当量剂量限值的照射史、受照剂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并结合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分析。
45、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分度诊断标准:Ⅰ度:无明显出血倾向,脱离射线恢复较快,WBC持续在4×/L以下,骨髓象增生活跃或低下。Ⅱ度:较顽固的自觉症状,可有明显出血倾向,脱离射线恢复较慢,WBC持续在3×/L以下,骨髓象增生低下。
46、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处理原则:Ⅰ度: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暂时脱离射线,加强营养,每年全面复查1次。恢复后再继续观察1年,可逐渐恢复射线工作,并撤销外照射慢性放射病Ⅰ度的诊断。Ⅱ度:积极治疗并脱离射线工作,全休。必要时进行疗养,定期随访,每2年全面复查1次。根据恢复情况可参加力所能及的非放射性工作。
拓展:
隐形考点1
X线对生物体的照射,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物理阶段10-17~10-13秒。在放射生物作用的初期过程,能量被物体吸收,构成细胞与组织的原子、分子产生激发或电离过程。
?物理化学阶段10-13~10-8秒。在物理阶段的生成物是不稳定的,又与邻近的分子作用,产生二次生成物。
?化学阶段10-8~10-3秒。像自由电子与原子团那样反应性很强的生成物的相互作用,引发与周边物质的反应,其所生成的分子的变化,则将进入生化学阶段。
?生化学阶段数秒~数小时。由于分子的变化会引起DNA和蛋白质的生物构造的变化。
?生物学阶段数小时~数10年。在此阶段,可观察到细胞坏死、癌的发生、遗传效应等生物学变化。
口诀:物物化生生
1、放射生物作用引起DNA和蛋白质构造变化的阶段是(D)
A、物理阶段
B、物理化学阶段
C、化学阶段
D、生化学阶段
E、生物学阶段
2、X线引起的生物效应不包括(D)
A、物理阶段
B、物理化学阶段
C、化学阶段
D、细胞学阶段
E、生物学阶段
3、X线对生物体照射所产生的生物效应作用时间最短的阶段是(A)
A、物理阶段
B、物理化学阶段
C、化学阶段
D、生化学阶段
E、生物学阶段
4、放射生物作用可观察到细胞坏死的阶段是(E)
A、物理阶段
B、物理化学阶段
C、化学阶段
D、生化学阶段
E、生物学阶段
5、X线照射后产生的生物学阶段出现时间,正确的是(D)
A、立刻出现
B、数秒钟~数分钟
C、数分钟~数小时
D、数小时~数十年
E、数十年~数百年
6、X线对生物体的照射的物理阶段会发生(E)
A、细胞坏死
B、癌的发生
C、蛋白质的生物构造的变化
D、DNA的生物构造的变化
E、组织的原子、分子产生电离
7、
A、物理阶段
B、物理生化阶段
C、化学阶段
D、生化学阶段
E、生物学阶段
①X线照射引起DNA构造变化的是(D)
②X线照射引起细胞坏死阶段是(E)
③X线照射引起遗传效应的阶段是(E)
隐形考点2
1、在X线诊断能量范围内,剂量当量公式H=DQN中的线质系数Q的取值是(C)
A、Q=10
B、Q=5
C、Q=1
D、Q=0.5
E、Q=0.1
2、在X线诊断能量范围内,公式H=DQN中的修正系数N的取值是(B)
A、0.5
B、1
C、5
D、10
E、15
以上隐形考点不一定会考,但是通过一些考过的题,我打算给大家分享这些知识点,希望考试真的考到了不会措手不及。
基础知识:
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节人体解剖学基础#2月1日#第一章第二节骨关节系统#2月2日#第一章第三节呼吸系统#2月3日#第一章第四节消化系统#2月3日#第一章第五节脉管系统#2月4日#第一章第六节泌尿与生殖系统#2月4日#第一章第七节神经系统#2月5日#第一章第八节内分泌系统#2月6日#第一章第九节感觉器官#2月6日#第一章第十节人体的生理#2月7日#第二章:
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结构#2月8日#第二章第二节磁学基础知识#2月9日#第二章第三节激光学基础知识#2月9日#第二章第四节X线摄影基础#2月10日#第三章:
第三章第一节X线的产生#2月11日#第三章第二节X线的本质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月12日#第三章第三节X线强度、X线质与X线量#2月13日#第三章第四节X线的吸收与衰减#2月13日#挂科怎么看书#内附考试大纲#放射医学技术#
初审
轩逸/蓝小明
终审
刘谷一一
为您提供第一手的考试教材,第一手的考试资讯,第一手的考试真题,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