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前脑畸形(holoprosencephaly)HPE
全前脑畸形(holoprosencephaly)也称前脑无裂畸形,是前脑发育障碍引起的一组复杂的颅面畸形,病变几乎累及幕上所有结构。全前脑畸形是一种神经系统和面部多发性的畸形,该畸形发生率约1/,86%的病例可由产前超声检出,此类畸形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很差,故加强对此类畸形的认识、早期发现、及时终止妊娠是十分必要的,对优生优育的意义很大。
流行病学
全面脑畸形是指在胚胎4~8周时,原始前脑分化发育过程中发生障碍,使前脑大部分没有分开。而出现终脑与间脑的高度形成不全。年,Kundrat最早对这类畸形以无嗅脑畸形加以记载,指出典型的无嗅脑畸形满足以下3个条件:
1、面部中线性畸形,如唇、腭裂畸形。
2、嗅球、嗅束缺如。
3、单脑室。后来人们改称为"全端脑畸形"和"全前脑畸形",以更确切地表示畸形的特点。
年Yakovlev提倡以"全前脑畸形"称之此种畸形,年DeMyer和Zeman将之正式命名为"全前脑畸形"。
发病原因
该病病因不明,部分与遗传有关。原始前脑在胎儿期第4~8周经分裂与憩化形成端脑、前脑,并分化出脑室系统,某些原因使此过程发生障碍时,使前脑大部分没有分开而出现一组颅面畸形。基本病理特点为侧脑室分离不全而呈单脑室,无大脑镰、胼胝体、透明隔及半球间裂,脑重量小于g,仅包括一个残留的原始中线脑沟,其沟回结构大而简单,基底核和丘颅神经核均未分化,且为单一大脑前动脉。按分化程度不同分成无脑叶型、半脑叶型和全脑叶型三类。
全前脑的面部畸形
1.独眼畸形(cyclopia)独眼畸形是以面部中线单眼为特征的畸胎,有不同程度的眼部融合,完全独眼畸形表现为单一角膜、瞳孔、晶体,而没有任何成双的证据。在多数病例中,表现为单一眼眶内两个眼球不同程度的融合。即使是完全的独眼畸形,眼眶上、下眼睑均有2个,视神经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重复。外鼻缺如或以一长鼻或象鼻(proboscis)的形式位于眼的上方。许多面部骨缺失,人中缺如。口缺如或仅为一小口(即无口畸形astomia或小口畸形microstomia)以及下颌骨缺失或两耳融合(无下颌并耳畸形otocephaly)。这种类型的异常只在无叶全前脑脑中出现。
2.头发育不全畸胎(ethmocephaly)此种畸形面部特征与独眼畸形极为相似,是独眼畸形的一种变种,但双眼及双眼眶不融合,极度眼距过近,鼻缺如或为长鼻,长鼻常位于两眼眶之间。鼻骨、上颌骨、鼻中隔和鼻甲骨均缺如,泪骨和腭骨则融合,耳可有异常,位置过低。这种类型的异常亦只出现在无叶全前脑。
3.猴头畸形(cebocephaly)以单鼻孔和明显眼距过近为特征。头亦畸形,呈三角头畸形,与扁平畸形鼻相应的鼻孔常只有一个,亦是扁平状,上唇中部的人中缺如。此种类型异常多在无叶全前脑中出现。
4.正中唇腭裂(midlinecleft)无叶或半叶全前脑均可出现,正中唇腭裂在半叶全前脑中更常见。正中唇腭裂常和三角头畸形有关。鼻子可呈扁平状,也可有腭裂伴切牙骨、鼻中隔、筛骨等部分缺如。
(1)眼距过近:眼内距及眼外距均低于正常孕周的第5百分位可诊断眼距过近。检出眼距过近时,应仔细检查胎儿颜面部其他结构有无异常,同时应仔细检查颅内结构有无畸形,如有无丘脑融合、单一侧脑室等。
超声检查
超声发现:12周前即可做出诊断。
无分叶和半叶型:
1、单一,镰刀样或马蹄样的脑室,共同脑室引流入背囊。
2、半球裂,胼胝体,透明隔缺如,中线回声缺如。
3、皮质缘薄。
4、单一,融合的丘脑。
5、小头畸形。
6、脑室扩大,脑积水。
7、相关颜面部畸形:
眼距过短;独眼畸形。
象鼻或异常鼻骨形成。
中央面裂,唇裂,腭裂。
分叶型:额叶脑室融合,侧脑室后角可见分离。无叶全前脑超声图片展示:
(A)矢状位显示残余脑组织和单一脑室。从上到下显示全前脑呈薄饼样,杯样和球样。灰色显示残余的脑组织。
(B)新生儿矢状位,显示杯样无叶全前脑,C单一脑室,向后延伸为背囊S。
(C)矢状位显示薄饼样全前脑,V单一脑室腔向后延伸为背囊C。枕叶脑组织和额叶脑组织,以及脉络丛可见。
临床表现
无脑叶型常造成流产、死产或1岁内死亡,临床罕见。中国有报道7个月和4个月无脑叶型患儿,表现为智力低下和脑瘫。半脑叶型较轻,头小,精神呆滞,脑瘫。全脑叶型和视隔发育不全可活至成年,常表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如运动迟缓、智力低下等,后者癫癎发作常见。其他有视力障碍、视盘发育不良、粗大眼球震颤及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导致尿崩、侏儒等。各型均有不同程度面部中线结构畸形,如独眼、唇裂、胼胝体发育不良等。
无叶全前脑
中央性唇裂
喙鼻
请联系
网店负责人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