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随着暑假的到来,一些患有早发性脊柱侧弯的儿童慕名来到医院脊柱退变与畸形外科,预约进行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一周内有数名儿童办理住院。
早发性脊柱侧弯(EarlyOnsetScoliosis,EOS),顾名思义,就是指发病年龄较早的各种脊柱侧弯畸形,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协会(SRS)的将其发病年龄界定在10岁以前,常见疾病包括婴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弯、先天性脊柱侧弯、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等。
和成人和青少年的脊柱侧弯不同,早发性脊柱侧弯危害更大,进展更快,对心肺功能有更大的不利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儿童的夭折。控制脊柱畸形对于机体其他器官,如肺脏及心脏发育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住茂名的女孩郑某某,一个月以前家人为其洗澡的时候偶然发现孩子背部有明显的弯曲,医院检查后发现孩子患有早发性脊柱侧弯,因为孩子才10岁,当地不具备相应的医疗条件,所以医院就诊。患者及家人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最终来到我院脊柱退变与畸形外科,找到魏劲松主任。
背部有明显侧弯
魏主任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及阅片,发现孩子的侧弯比较严重,脊柱上有腰弯和胸弯两个大的弯曲畸形,其中主要弯曲腰弯的COBB角度达到了63.2°(医学上评估侧弯严重性的常用指标,大于45°是手术适应症),需要手术干预。但是通过观察其他医学指标,发现该儿童还有较大的生长潜力,如果现在进行固定矫形手术,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因为对于这部分患者,不仅需要有效矫正脊柱畸形,还需要保持脊柱的生长能力,是整个脊柱外科领域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面临的难题,治疗难度上堪称脊柱外科的“珠穆朗玛峰”。
患者的腰部COBB角达到63.2°
目前医学界解决这个难题的最合理的方法是进行生长棒脊柱侧弯矫形手术。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矫正了脊柱侧弯的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释放孩子的生长潜力,属于一种部分非融合技术。这种技术又可以分为传统生长棒技术、滑动生长棒技术以及国外属于摸索阶段的磁力生长棒技术。
在生长棒发明初期,传统生长棒技术较为理想的解决了矫正侧弯与生长发育这一矛盾,但也同时存在内固定并发症多,需多次反复手术(4-8次)的缺点。
传统生长棒需要多次撑开、反复手术
滑动生长棒技术是在传统生长棒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不但继承了传统生长棒的优点,也基本克服了其需要反复手术的缺点,一些权威文献统计发现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已经成为目前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弯的最优选择。
作为粤西领先的脊柱外科中心,我科很早就开展了青少年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但苦于担心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在早发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方面较为保守,但是一旦有安全合理且有利于患者的新技术,有合适的配套医疗器械,我们都会积极应用到临床,造福患者,例如滑动生长棒技术。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的更高更挺拔更健康,该儿童的父母也是如此。带着这份期望,魏劲松主任于7月20日为患者施行了滑动生长棒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目前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弯的最优选择),团队经过4个小时的奋战,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孩子的脊柱明显变直了,考虑到孩子年龄较小,背部切口做了美容缝合,外表皮肤看起来更加美观。
术前X光
术后X光(脊柱变直)
暑期啊shu术前术后对比:背部变直,身高增长5厘米
手术后女孩的腰杆挺直了,身高更高了(由术前的厘米到现在的厘米),也变得更自信了,已经下地活动正常行走,7月29日上午顺利出院,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也充满了成就感和骄傲,衷心希望这些孩子们在未来的日子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
患者和家人感谢魏主任
魏劲松主任表示:早发性脊柱侧弯并不可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干预更有利于儿童的心肺功能改善和生长发育,家长们一旦发现肩部不等高,背部异常隆起、中线偏曲及头颈歪斜,建议立即到脊柱专科就诊,延误病情不可取。
魏劲松主任
医院脊柱退变与畸形外科主任,脊柱畸形专病中心负责人。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年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脊柱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康复学会骨肿瘤分会常务委员,湛江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湛江市医学会脊柱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骨科20余年,对骨科各种疑难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自医院在粤西地区率先创建脊柱外科以来,一直从事脊柱外科工作,积累了大量脊柱外科临床经验。曾在美国西部脊柱外科中心、美国圣地亚哥脊柱外科培训基地、医院、医院、医院、第三医院、医院等地专门学习脊柱外科及微创外科。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脊柱侧弯、后凸畸形、脊柱结核、脊柱感染、脊柱肿瘤、脊柱骨折、颈肩腰腿痛疾病,以及骨质疏松症、骨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微创手术治疗。在粤西地区率先及大量开展了脊柱微创手术,上颈椎手术,脊柱肿瘤椎体全切除及稳定性重建术,脊柱侧弯、后凸畸形矫形术,重度胸椎黄韧带骨化等高难度手术。骨科及脊柱微创外科手术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外发表SCI论文9篇,最高单篇影响因子6.35。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广东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一项。
魏劲松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