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会每年为宝宝留下足印,以记录宝宝每年的成长。可是有时会发现,宝宝的足印好宽,足弓看起来也比其他孩子低,究竟是“扁平足”吗?
扁平足,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足内侧纵弓变低或消失,站立、行走时足弓塌陷,脚心变得扁平。进而出现疲劳或疼痛的一种足畸形,又称为“平底足”、“平足症”。
足部为人体最复杂的结构之一,单足有26块骨骼,57个可动或微动关节,条韧带和32块肌肉。足弓包括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一个横弓,是人类脚的重要结构。它使足富有弹性,起到减重缓冲作用,又可锁定中足关节,使脚变得坚硬,更好地推动人体活动,同时可以保护足底神经血管免受压迫。
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足弓的,随着生长发育,足弓逐渐出现。一般认为,正常足弓形成于6-10岁之间。在足弓形成前,宝宝表现出生理性平足。这种平足大多数为柔软性,活动正常,没有疼痛。
病理性平足是畸形的进行性进展,表现出距下关节活动僵硬、疼痛,以及严重的畸形。扁平足的男孩发病多于女孩。肥胖儿童发病率高于正常儿童。
平足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平足病因不明,与遗传因素相关,导致扁平足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垂直距骨,跗骨融合,副舟骨等。
后天性平足病因包括:外伤性、神经肌肉性,代谢性骨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功能性,如肥胖等。
平足孩子,站立位从后面看,可以明显出现足跟外翻,内踝突出的表现,行走内/外八字步态,有时引起足的内外侧疼痛,足部逐渐从柔软变僵硬,导致行走受限,易疲劳、易扭伤,困扰孩子的日常生活。此时则为平足症,医院检查。
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使孩子处于站立位,从前方和后方视诊,检查前足和后足整体的力线关系,观察负重下足内侧纵弓的形态。
足部结构可能在非负重时表现为正常,但在负重受力后足弓消失,常见于关节松弛、柔软性平足。
后方可见受累的足跟呈外翻状,因前足外展而出现的“多趾症”。
足印法:足底浸湿或蘸印泥后,踩在白纸上留下的足印,测量足底内侧空白部分与足印的比例,可以判断平足的严重程度。
也可以拍站立位足部X线片,CT检查多用于跗骨融合或副舟骨骨性结构异常的判断,核磁MRI则用于判断平足是否由韧带肌肉损伤引起。步态分析对平足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6-8岁以下孩子,由于足弓尚在发育阶段,无症状的柔软性平足,不建议做任何治疗。如果有疼痛、易疲劳、易扭伤等症状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穿足弓垫等矫正支具,牵拉跟腱、减少体育活动。保守治疗6月后仍无好转,或平足畸形进一步加重时,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软组织手术,如跟腱延长术,骨骼手术,如跟骨截骨术、Evan截骨,三关节融合术等,距下关节制动术用于青少年柔软性平足。
大多数扁平足的孩子没有症状,对日常生活没有影响。当平足出现疼痛进展为平足症时,不同病因以及严重程度影响预后。多数孩子经过保守治疗可以缓解,即使需要手术的患儿,行走和活动功能也可获得改善。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控制体重,劳逸结合,在医生指导下做足踝部的康复锻炼。选择一双合适的、硬底硬帮带有足弓支撑的鞋。可以做踮足、屈曲足趾等运动,避免长距离行走,活动后及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