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整理,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手舟骨骨折是常见的运动损伤疾病,多由间接暴力所致。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手舟骨骨折极易造成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临床医师应正确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免漏诊误诊,影响腕关节功能。
解剖结构
1、手舟骨远近两端膨大,中间细小,形态细长似舟。
2、手舟骨表面有2/3被关节软骨覆盖,并与周围各骨构成多个关节:桡舟关节、舟月关节、舟大多角关节、舟小多角关节、舟骰关节、桡舟骰关节。
3、手舟骨周围韧带附着情况:舟骨周围存在三种类型的韧带结构。
(1)腕掌侧外源性韧带:包括桡舟骰韧带、桡舟月韧带和桡月韧带。
(2)腕背侧关节囊内韧带:包括背侧腕间韧带、背侧桡腕韧带。
(3)腕骨间韧带:舟月骨间韧带、舟大多角骨和舟小多角骨骨间韧带。
4、手舟骨的血供分布情况:
血供主要来自于桡动脉,分为背侧组和掌侧组。
(1)背侧组:主要来自桡动脉舟骨背侧支,多在桡腕背侧韧带附着处、背侧嵴远侧2/3入骨,逆向供应舟骨近侧的70~80%血供。
(2)掌侧组:多数来自桡动脉舟骨掌侧支,在结节部的掌外侧进入,负责远侧20~30%的血供。
舟骨血供
手舟骨骨折的诊断
一、典型的腕部受伤病史
二、手舟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1、患侧腕关节疼痛伴有明显活动受限。
2、患侧鼻烟窝较对侧明显肿胀青紫,鼻烟窝及舟骨结节处压痛,第一掌骨轴向旋转痛(拇指与示指做对掌运动时疼痛)。
三、特殊的检查方法:
1、舟骨移动实验(scaphoidshifttest,SST)
将患肢腕关节被动尺偏,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肢腕部,用拇指压迫舟骨结节,另一手握住患肢手掌使腕关节逐渐转向桡偏。若舟骨正常,检查者的拇指可明显感到舟骨结节向掌侧突出,似有压迫拇指的感觉,且患者无疼痛可判定为阴性;若有骨折,则无上述感觉同时腕部产生剧痛,判定为阳性。
2、钳夹实验(scaphoidclamptest,SCT)
健侧手拇指和示指做对掌运动,形成钳夹姿势钳夹患腕鼻烟窝和舟骨结节处,若患腕触痛明显,并可有骨擦感,则为钳夹实验阳性。
四、影像学改变
1、X片改变:
2、高分辨率CT
在舟骨横断面可显示1mm的骨折线或骨分离,沿舟骨长轴可显示骨折的背凸畸形。
3、腕部MRI检查
MRI诊断舟骨骨折的敏感性为%、特异性为92%,可了解近端骨折块血供情况以及是否伴有韧带损伤,但并不是诊断舟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4、放射性核素骨扫描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在骨折后7~24h即可呈阳性。
最好在伤后48h进行检查,其对骨折诊断的敏感性很高,故阴性结果即可排除舟骨骨折,但是特异性低,阳性结果不能直接确定舟骨骨折,腕部软组织损伤也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分型
主要根据骨折的位置、骨折线的方向及稳定性分型。
最常用的分型方法是Russe分型、Herbert分型及AO分型。
Russe分型
Russe分型将舟骨骨折分为水平型、横型及垂直型,很容易判断骨折的稳定性。
水平型最稳定、横型次之、垂直型最不稳定。
Herbert分型
Herbert分型的依据是骨折的位置、稳定性以及骨折时间的长短(新鲜骨折6周)。最初Herbert分型是根据X线改变来分型。主要分为:
A型新鲜的稳定性骨折
A1型舟骨结节骨折
A2型舟骨中或远侧无移位的横向撕脱骨折
B型新鲜的不稳定性骨折
B1型舟骨斜骨折
B2型移位的或裂开的骨折
B3型舟骨近1/3的骨折
B4型经舟骨的月骨周围脱位骨折
C.骨折延迟愈合
D.骨折不愈合
D1延迟愈合见于伤后4-6个月
D2不愈合见于伤后6个月
AO分型
AO分型将舟骨骨折分为A、B、C三个亚型。
A型-结节撕脱型骨折:
A1为结节皮质撕脱骨折
A2为结节较大块骨折
A3为结节多块骨折
B型-腰部骨折:
B1为横行骨折
B2为斜行骨折
B3为纵行骨折
C型-多块骨折或粉碎性骨折:
C1型为舟骨内侧关节面粉碎性骨折
C2型为舟骨外侧关节面粉碎性骨折
C3型为舟骨内外侧关节面粉碎性骨折
治疗非手术治疗方式Herbert曾报道,采用非手术治疗的舟骨骨折愈合率为63%,非稳定的舟骨骨折非手术治疗后发生骨不连发生率高达46%~55%,非稳定的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愈合率则为85%。
适应症:
1、新鲜稳定型骨折
2、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
3、经济困难不能承担手术费用的
禁忌症:
1、不稳定型骨折
2、合并有骨坏死及骨不连的
3、要求早期恢复活动的
4、不能耐受长期外固定的稳定性骨折
非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
1、闭合复位加石膏外固定
前臂旋转运动可使舟骨骨折发生移位,长臂石膏固定肘关节,限制前臂旋转,有利于维持复位;拇指的运动亦可使舟骨骨折发生移位,带拇指的人型石膏固定可限制拇指运动,有利于维持复位;因此对于不稳定的舟骨骨折国内外有学者主张使用长臂带拇指石膏固定,而稳定型骨折则主张使用短臂石膏固定。
注意:石膏固定时间
a、对于稳定型舟骨骨折一般短臂石膏固定8-10周后复查,若骨折仍未愈合则继续固定至愈合为止。
b、对于不稳定型舟骨骨折一般先长臂石膏固定至少12周后复查,若骨折仍未愈合则改短臂石膏继续固定至愈合为止。
注意:石膏固定时腕部姿势
a、国内大部分学者主张掌曲20°,尺偏或桡偏位由骨折线与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关系决定。
b、国外有多中心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提示,背伸20°较掌曲20°固定,二者对骨不连发生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2、石膏外固定加脉冲电磁场治疗
国外有多中心临床研究报道石膏外固定加脉冲电磁场治疗比单纯石膏外固定治疗可加速骨折愈合时间,减少骨不连的发生率。
手术治疗优点:
1、可以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并可清除关节内血肿及碎骨片,同时可对韧带及关节囊的损伤进行探查和修补。
2、可对骨折断端进行加压,牢靠固定,维持精确复位。
3、不需长期外固定,患腕可早期活动,患者可提早返回岗位,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缺点:
1、创伤相对较大,可能进一步破坏骨折断端血运,并存在手术相关风险及并发症。
2、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3、费用较高,住院时间相对较长。
手舟骨骨折的术式较多,固定方法主要有:(1)单纯螺钉固定术;(2)可吸收螺钉固定;(3)克氏针固定术;(4)内固定加移植术;(5)腕关节融合术;(6)舟骨人工假体置换术。不管选择何种内固定方式,都是为了实现骨折稳定,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腕关节活动,避免并发症发生。临床上加压螺钉固定可对骨折端加压固定,使其更加稳定,利于早期活动,缩短固定时间,可以减少腕关节因长期制动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是手舟骨骨折常用的固定方式。
克氏针固定术:新鲜舟骨移位或不稳定性骨折(6w),经手法闭合复位后,经皮穿刺使用克氏针固定,术后给予人字形石膏固定,此类术式可实现骨折愈合的治疗效果。但长时间石膏固定,有增加腕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的风险;若钉尾过长,容易造成滑囊磨损,刺破皮肤,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不可吸收性螺钉固定:Hebert螺钉可对手舟骨进行双头加压,使骨折两端间隙变小,实现骨折端相对坚强的内固定,此类固定适合新鲜的手舟骨骨折,可以促进骨折愈合,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可吸收螺钉固定:可吸收螺钉固定对舟骨骨质破坏较小,可实现对骨折端实现加压固定,实现骨折愈合,此类固定避免了二次螺钉取出手术,对腕关节破坏小,避免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可吸收螺钉固定适用于新鲜不稳定的舟骨骨折。
腕关节融合术:腕关节融合术使用于舟骨骨折不愈合、舟骨坏死、创伤性腕关节炎以及腕关节不稳的患者。舟骨人工假体置换术:此类术式适用于舟骨坏死,舟骨急性粉碎性骨折,舟骨假关节。舟骨人工假体置换术极少在国内使用,国内少有此类文献报到,因此不作为临床治疗舟骨骨折的常用方法。
投稿邮箱:gujinzw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