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蛋壳文化中成长的孩子
一对母女吵吵嚷嚷地来到诊室,这便是今天挂一号的咨询者,一看二者的气色不好,吓得我根本不敢提早点的事,离上班还有15分钟,就乖乖地进入工作状态。
原来,她们来为小孩子咨询,真正目的是让心理医生评判谁的教育理念更正确,把心理医生当成了“判官”。老一些的妇女是小孩的姥姥,年轻者是小孩的妈妈,小男孩7岁,叫王圣皇(化名)。圣皇的父母婚后五年未生育,后来生了小圣皇之后,自然对宝贝非常好。请最好的月嫂,请最高水平的育婴师,一定要让第三代接受最优秀的护理和教育。五个月之后全家都发现,所谓的育婴师没一个能让他们信任的。爷爷做出了权威的决策,孙子决不能交给保姆带,父母是单位的骨干人物,长年休假是不可以的,只能是爷爷奶奶亲自挂帅,家中的保姆只能做一些外围工作,孩子的大小事情一概由爷爷奶奶包办。圣皇的父母不大同意,因为爷爷奶奶都是某高校的退休教师,年龄已高,快70岁的人了,万一累坏了,怎么担当得起。姥姥姥爷也是快70岁的人了,也是某国家部委的离休干部。协商一番,决定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共同承担带孩子的任务,一家一周。各自都有休息、调整的机会。夫妻俩也可以安心工作。最重要的是护理和教育最先进的理念能得到贯彻,这一建议得到全体通过。
两对老人信心满满地接受了带孙子的任务,双方共同研究了教育理念、工作原则、交换班制度……细微到每一天的食谱、起居时间、教育课程以及必须达到的教育效果,真可谓有计划、有步骤、有验收。在家中满墙贴得都是教育醒句。值班的一方每天要写育儿笔记,还要有心得体会、不是之处、改进方案之类,不值班的一方并不是完全休整,须负责收集、筛选育儿知识。规划下一个月的育儿计划,每个月的最后一周六位家长要有碰头会,磋商规划下个月的方案。实践结果证明,再也没有比这更配合理想的工作伙伴了。四位老人都累并快乐着。
家中一个保姆,一个小时工,四位老人,六个脱产干部,围着一位小圣皇.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做科研一样,力求严格、谨密,一切都有制度,有方案,有计划,方案定的是哪一天换床单,如果当天下雨,洗衣服不易干,能否明天换床单?爷爷的指示:“不行!”那么,今天换下明天再洗行吗?回答依然是:“不行!”孩子每天要试两次体温,如果某天发现有37℃以上,则改为第二方案,每天试四次体温。全小区都知道小圣皇的教育是最标准的.什么月份学会做什么,哪样标准都是提前学会。9个月就会对着爸爸的照片喊“爸爸”,11个月就会自己走,1岁3个月就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3岁就开始跟着爷爷姥姥学认字,学画画,5岁已经认了许多字,能独立看小人书,走在街上标牌上的字基本都认识,会背许多首唐诗,还会自己写日记,不但能记录一天的活动,还能写出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这么聪明的孩子真是人见人爱,这么个开心果逗得全家总是笑口常开,家庭气氛总是其乐融融的,圣皇在小区中渐渐有了名气,许多邻居都愿意来逗逗这个开心果。每次都大有收获,比听相声还有意思。俗语说:主雅客来勤。来家做客的人越来越多,邻居、新朋旧友都愿意到圣皇家小坐,圣皇在大家的表扬赞美之下,也有点“人来疯”,但每次会给客人留下深刻的、不寻常的印象。当别人夸他聪明、漂亮的时候,一般小孩子或是发自内心地接受,或者是傻笑而已,或是鹦鹉学舌一样回答“谢谢阿姨”,他竟然回答:“您过奖了。”
他不仅说大人话,也懂大人心思,如果某次客人来访讨论的是就业问题,下次再来,几句话他就会问道:“叔叔,您找到工作了吗?”小圣皇成了小明星,孩子的聪明证明了四位老人的“教育有方”,四位老人受到莫大的激励,更是变本加厉地努力,为孩子规划了一整套学习计划,几乎除吃饭、睡觉就是学习,孩子也不负众望,真是学什么,会什么。小圣皇被两个保姆,四个老人,六个脱产干部团团围住,没有了自己的心理空间,他也渴望到大树下边与小朋友追跑打闹,爷爷却说“那是胡闹”。他也愿意和孩子们一起玩沙土,奶奶说:“那太脏了”。他喜欢游泳,姥姥说:“会着凉的。”要求跟保姆去趟菜市,姥爷说:“自由市场有流感。”说也怪,还真不是老人瞎咋呼,小孙子只要一到公共场所,回来常生病,玩一次沙土也会满手长湿疹,游一次泳也会起荨麻疹,郊游一趟会流五天鼻涕,上趟动物园会全身搔痒三天,平均医院。所以,四位老人想办法。把沙土用水洗过之后,再上锅炒热,消毒了再放在客厅供他玩。下雪了。把雪铲到屋子中,再堆雪人玩,当然要有条件配合,穿上羽绒服,打开冷气。就这样总算天下太平,不大生病。
3岁半时,曾去过一次幼儿园。因为他睡觉总是姥姥或奶奶搂着睡,在幼儿园不能自己睡午觉,每天中午别的小朋友睡觉了,他便偷偷揩眼泪。他起床后不会系鞋带,总得老师喊:“谁来学雷锋,帮助圣皇一下。”便有小女孩争先恐后地来给他系鞋带,渐渐地这成了常规,每当有需要生活自理的任务时,总有小朋友主动前来帮忙,图的是老师的表扬,而他总为别人提供层出不穷的机会,甚至于他上厕所都会有2~3位女孩子陪着他,去给他擦屁股。回报则是中午不睡觉,偷偷地给她们讲故事,他肚子中有无数的故事,都是小朋友们爱听的。生活自理问题被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式给摆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小圣皇每天晚上放学都会向奶奶学舌,说学校的伙食不可口,难吃又硬,非得使劲嚼,所以吃得特别慢,小朋友就笑话他。原来,保姆做饭是根据四位老人的口味定的,最大特点就是软、烂,圣皇一时适应不了幼儿园的伙食。老人曾到学校交涉,要求中午带饭,幼儿园领导断然拒绝了,理由是出了问题不好分析责任。一气之下四位老人召开了秘密会议.一致决议:“不送他到幼儿园,继续自己照看。”为此事,曾在家庭中引起轩然大波,父母坚持要送幼儿园,理由是要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四位老人意见也很坚决:“说什么都没用,要尊重孩子意见。”孩子意见表达得很清楚:“随奶奶在家学习。”表达铿锵有力,理由充分而合理.父母哑口无言。从此,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小圣皇是教什么学什么,学什么会什么,越来越没有工夫去理会生活的琐碎小节问题,过着典型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甚至于要喝水了,别人给端过茶碗去,他习惯性地不是伸手接杯子,而是伸头张嘴两手往后,或者仍然干着手里的事情。吃鱼要别人给去刺,吃排骨都需要别人帮忙。虽然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但他的脾气越来越大,先是对保姆颐指气使,后来对奶奶、姥姥也出口不逊。一次.晚饭时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小雨,奶奶便连饭也不吃了,忙去找雨伞,且连着嘱咐他3~5遍:“想着明天去上画画课要带伞。”他便大喊大叫:“烦死人啦!还让不让人吃饭!”父母制止他,他又喊爷爷去镇压父亲,争吵逐渐升级,全家打成一锅粥。最后,圣皇把桌子掀翻了,晚餐到此结束。
圣皇身上的坏毛病越来越多,爸爸最看不上他的假清高劲,每次有客人到家里来他表现特别好,可是带他外出时,见到父亲的同事朋友,他那个拘谨劲。抱着大人大腿,一个劲往后躲,聪明、伶俐都跑哪去了?在家里是很会表现的呀!再要求他,他便会掉眼泪,就像谁给了他天大的委屈一样,就为这个。父亲不愿带他外出,奶奶也不让父亲带他外出,无论到哪儿奶奶都陪同。
为了切断圣皇对四位老人的依恋,给他更多的机会与小朋友打成一片,学会生活自理,6岁半时,父母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周一到周五住校,周五下午接回,开学第一个月还好,因为都刚刚入学,老师在生活上辅助较多。国庆之后,同学之间都熟悉了,有些小问题,同学之间互相帮忙就可以解决,老师的工作重点由生活转到了教学方面,小圣皇的问题就全显出来了。早晨穿衣服别的同学都已经穿好了,他还在抖搂着衣服找不到要领,大家排队去洗脸,一排水龙头,他总是那个唯一抢不到水龙头的一位,端着盆在后边站着,谁洗完了他才能挤上去,将手巾淋上水,擦一把脸蛋便将湿手巾扔到盆里,急急忙忙地集合去了,吃饭太慢,不会盛汤,没有汤又咽不下饭。奶奶和姥姥交替到学校去探望,学校不允许无故接见,只有在上体育课时,在校园铁栏杆外边,趁老师不注意,递进一点小食品。看到孙子狼吞虎咽地偷食,眼睛像小贼一样盯着老师,老人心中真是万箭穿心。每到周五回家,到家第一件事,便是急急忙忙往厕所跑,原来他在学校竟一周不拉屎,原因是:第一,抢不到茅坑,同学都知道他慢,见他来了,故意气他,拉完了也不起来;第二,学校厕所是蹲坑,拉不出来;第三,不会擦屁股。所以就算憋得两眼冒火,也要到周五回家拉屎。周五接回来的不是个学生,简直就是个叫花子。一周也不脱袜子,因为晚上脱了第二天早上穿不上,偷偷地躲到被子里老师也不知道。衣服上蘸满菜汤的油渍,书包中放的是半湿不干的毛巾,抓起来黏糊糊的,像个在雨地中滚了半天的馒头。才上学两个月同学就给他起了个污蔑性的外号“”,因为当时正上映电影:末代皇帝溥仪在监狱中就是什么都不会,而末代皇帝的监狱号码是。
为什么这些问题家长没少闹矛盾,有斗争,有和解,有据理力争也有和风细雨式的劝嘱,最终也没达成一致的决议。孩子的父亲凌晨三点钟去排队挂号,八点钟由姥姥、妈妈去接替父亲,找心理医生做判官,断一断这件事应该怎么办。
——摘自洪宝瑟《一个心理医生的手记》
小孩子在2岁以前对父母是很尊重,很崇拜的,言听计从,一步一赴地学习、模仿。
到了3岁之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进入第一个逆反期,他要对所有新奇的事物都试探一下,参与一场。愿意独自参与,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立性。同时,到外边与年龄相仿的小朋友接触,这时候小孩子在接触中60%是依靠肢体语言去交流,你看他们几乎什么也没说,但互相很理解,他们在交流心得,共享快乐,这时候在群体之中的交往对孩子一生都很重要。
他们能在游戏中、嬉戏打闹中学会分享;
学会克制;
学会求和;
学会要遵守游戏规则,进一步学会交涉,互相制约,以退为进;
学习交换条件;
学习遇到困难寻求同情帮助;
学会互相体贴、互相鼓励。
从3岁开始,他就是社会中的一员,而他的同龄玩伴才是他的社会,要早一点让他进入他自己的社会去磨合,去适应这个社会。只有在他自己的社会中学会游泳,将来才有能力控制自己、控制局面,这就叫做“儿童的社会化”。从更大处看教育,“化”即是不露痕迹的,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的过程。
一个社会化不足的人,受到再完善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那也是刀斧之功,是别人给塑造的结果。社会化不足的人,只会按照别人的指挥被动行动,但他不会选择当前最重要的是做什么,遇到困难不会寻求帮助,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没有组织能力,也不善于合作,不会以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了解别人的心思,更多的是自我中心,一旦发扬好心便会帮倒忙。
家长的过度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失去了实践的机会,体验不到自我料理和成功的喜悦,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实际上内涵着对孩子的不信任、不尊重,表现的是“爱”,实则是以爱的形式实行全方位的控制,切断家庭以外的一切影响,没完没了地给予限制,定时定点地接送,偷听孩子与同学之间的电话、偷看日记……这种畸形的“爱”会让孩子体会到被控制感,却是浑身长嘴又说不出来的一种烦闷的心理体验,这种压抑感使他们产生莫名的反抗心理,你说东我偏西,产生一种想胡闹的冲动,搞点恶作剧,违反道德及校规,逃学、说谎、偷窃、斗殴,抽烟、酗酒,这一切都是为了体验冲破约束,发泄不满所带来的快感。一些内向胆小的孩子,没有什么创意,就用自残来体会发泄的快感。一位中学生曾真切地与我说过:一旦我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感我就在手臂上划一道口子,看到血往下流,我就像呼吸到了新鲜空气一样,全身痛快。他是在用肉体的痛苦转移心灵的痛苦。
这种想胡来的欲望,发展起来会变成盲目的带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行为。这些行为首先发生在家庭内部,一般都是以家长的退让为结局,在学校惹了事,家长又大包大揽地去摆平,孩子没有体会到后果的严重性,只尝到了在胡作非为中冲破约束获得自由的快感。没有恶果的快感体验肯定还会有第二次,渐渐成为习惯,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不负责的人。
家长对孩子的责任认识不清,独生子独享家庭与社会的关爱,他们也独撑着家庭与社会的责任。连家长都忽略了这一点,孩子怎么能意识到呢!家长将孩子“幼稚化”,人已长得人高马大的了,也有些大人的意识,而家长还在“心肝”“宝贝”地叫着。有的无论孩子长到多大一直“公子”“太子”“小姐”“公主”地喊着,甚至还用小婴儿的词汇“吃果果”“粥烫烫”。同床而眠,搂着入睡,这些都是一种心理暗示,使孩子的社会角色混乱,抓住社会权利,推卸社会责任。同样也造成家庭结构的错位,君臣颠倒,在家庭中他就是皇帝,具有无上的权利,发号施令从来没有人敢反驳,父母就像大臣唯命是从,而祖父母就像是太监,只有看他脸色见机行事的份儿。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到社会上是行不通的。无论你有多大的知识储备,你也赶不上电脑信息量大,而无论你体力多强,也强不过机器。现代化的建设活动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精神,感染力,才是社会生活中的核心能力。应该让孩子早一点到他自己的社会中锻炼核心能力,要放开手,让他们到大海中去学会游泳,只往身上洒些水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
孩子像小溪水,要注入江河,汇入大海,孩子要汇入他自己的社会。父母就像河的一岸,老师是另一岸,挟持着河水顺畅地归入大海。河床太宽等于放任自流,河床太窄也会洪水泛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