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是以足跟部底面及其周缘疼痛而命名的一种伤病,是指足跟皮下的脂肪垫、滑囊、骨、筋膜等由退变、外力、劳损或受风寒湿侵袭等因素,引起足跟部疼痛、组织异常与压痛,负重、行走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伤病。它包括跖筋膜劳损、足跟脂肪垫炎、跟下滑囊炎、跟骨骨刺等。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生于40-60岁之间的女性。
一、解剖生理:
足跟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足腿部的皮肤是人体中最厚的部位,其皮下脂肪致密而发达,又称脂肪垫;在脂肪垫与跟骨之间有滑液囊存在,脂肪与滑液囊有增强其弹性和防止跟骨损伤的作用。跖筋膜近端附着于跟骨结节前方,向前分为5条纤维束,分别附着于各跖趾关节囊与屈肌腱鞘,跖筋膜作为足弓的弓弦,有加强足弓、保护足底神经、血管、肌肉、肌腱和跖趾关节的作用。
二、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肾气亏虚是产生本病的内在因素;外伤、劳损或寒湿入侵经络则是其外在因素。如日常挑担、负重行走或长途跋涉,局部挫撞等均可引起跖筋劳损。此外,跟骨结节退变,骨刺形成,亦可导致纤维脂肪垫炎、跟下滑囊炎、引起典型的足跟痛。跟痛症可包括跟后痛与跟下痛两个部位。
1.跟后痛主要是由足部的反复趾屈、行走与弹跳等牵拉动作,引起跟骨结节部的后上方跟腱附着点过度疲劳或撕裂,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组织増生、变性等慢性无菌性炎症改变;或青壮年女性因长期穿高跟鞋,鞋的后方与跟骨结节之间反复摩擦,形成足跟后方滑囊的炎症所致。
2.跟下痛多由于长期站立于硬地面工作,或扁平足畸形,使跖筋膜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跟骨结节前方跖筋膜附着处因受牵拉而发生充血性渗出,或产生骨膜下血肿,日久形成刺状骨质增生;或行走于高低不平的地面,或被小石子硌伤,引起跟下脂肪垫或脂肪垫与跟骨之间的滑囊组织充血、水肿等炎症改变所致。
三、临床表现:
1.病史本病多有长期负重行走,局部挫伤,经常站立,扁平足畸形或感受寒湿等病史。
2.症状本病主要症状是足跟下方或足跟后方疼痛,足底紧张感,不能久立、久行,每遇劳累、寒湿痛剧,休息或得热后舒适。急性滑囊炎,则足跟疼痛剧烈;足跟皮下脂肪垫炎,站立、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僵硬;跖筋膜劳损,站立、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足底扩散,尤其晨起开始下床走路时痛甚,走一段路以后疼痛反而减轻。
3.检查可在跟骨结节后上方、跟骨结节前方或内侧、足跟底面或周缘触及压痛点、肿胀、硬物或囊性感,牵拉患足跖筋膜时可使疼痛加重,并可触及足底紧张感。
4.X线平片检查可提示跟骨骨刺。疼痛的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不一定成正比,但与骨刺的方向有关。如骨刺的方向与跟骨平行(与跖筋膜方向一致),可不出现疼痛;若骨刺斜向下方,则常为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其病史、症状及临床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但应排除跟骨本身的疾病,如跟骨骨髓炎、骨结核、肿瘤,X线片可提示不同影像。还应注意与跟骨骨骺炎相鉴别,跟骨骨骺炎多发生于6-14岁的儿童,主要变现为跟骨后部疼痛,运动后加剧,跟骨结节的后下部压痛与肿胀,X线平片显示跟骨骨化核扁平硬化,碎裂边缘不规则现象,14岁以后其症状可自行消失,有症状时局部热敷、艾灸或中药熏洗。
五、治疗:
1.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消炎止痛。
2.施术部位以足跟与足底部为主,小腿部为辅。
3.取穴阴谷、阴陵泉、筑宾,三阴交,太溪、照海、然谷、百会,手部第2掌骨桡侧的足穴区。
5.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30分钟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六、注意事项:
(1)病人在鞋内置一海绵足垫,以减少跖筋膜的张力。
(2)日常避免过度行走及足部劳累,每天用热水浸泡足部15-20分钟。
(3)治疗期间,可配合推拿、中药熏洗和食醋泡脚,有条件者可进行醋离子导入,以促进其康复。
科室-
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