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小编收集了宝爸宝妈们关于儿童口腔的各种疑问,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一位儿童口腔科的大咖一一为大家解答,如果有更多想了解的信息,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奥!
作者
Lulu
受访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儿童口腔科汪俊教授
来源
医学界儿科频道
今天是全国第29个爱牙日,《医学界儿科频道》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儿童口腔科的汪俊教授,谈一谈如何守护儿童口腔健康。
汪教授指出,儿童口腔医学是一门以年龄来界定的学科,因此包罗万象、涉及的病种繁多,而这些疾病并没有孰轻孰重之分,都应当给予重视。只是,其中有三只“拦路虎”——龋病、牙外伤、错牙合畸形——最为常见,也相当“缠人”。对于它们,家长能如何应对呢?
1龋病
近日,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在京公布。“虽然我国儿童的龋病流行处于低水平。”卫计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称,“但龋患率却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龋病,俗称“蛀牙”,是儿童口腔最常见的疾病。在两次调查的10年间,12岁儿童恒牙的龋患率上升了7.8%,达34.5%;5岁儿童乳牙的龋患率则增加5.8%,达到了令人担忧的70.9%。而另一方面,家长们的观念正向好的方向转变。5岁、12岁儿童龋齿中接受过充填治疗(即“补牙”)的比例分别为4.1%、16.5%,虽不算高,但相较10年前,也增长了近50%。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对“矛盾”?在家长日益注重孩子口腔卫生的今天,又有哪些“盲区”要一一扫除?
1做到饮食控制:对于低龄儿童,首要的是做到饮食控制。对于甜食和含糖饮料,家长相对了解其危害,摄入量、摄入频率的限制也往往较为严格。
但其实,孩子们每天所吃的每一种食物都含有糖份,能够致龋。因此,真正重要的是控制食物在口内留存的总时间。由此可推断喂夜奶后不刷牙、含着乳头或奶瓶入睡或者含饭等等都是不利于口腔健康的饮食习惯,应该改变。
2做好口腔清洁:其次是做好口腔清洁。6岁是孩子能否独立刷牙的“分水岭”。在6岁之前,刷牙一般需要家长帮助。家长可以站在孩子的身后,用旋转打圈的方式(有别于改良巴氏刷牙法)为孩子刷牙,并让他们学习模仿,直至他们能够独立掌握刷牙的方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1岁前的口腔清洁同样重要,将指套或纱布缠在手指上轻轻擦拭牙面就是不错的选择。
除了牙刷,牙线是口腔清洁的另一“法宝”。它能有效去除相邻面的牙菌斑,预防邻面龋坏。使用牙线并非成人的“特权”,只要孩子乳牙已经“并拢”,即其间的缝隙消失,就建议开始使用。
3适当地局部应用氟化物:氟化物让牙齿表面的釉质不易溶解、更加坚固,从而抵御龋坏。其中,含氟牙膏是最常见、最安全的一种局部应用方法。至于其他手段,如涂氟等,可以根据儿童的易感程度来个性化订制。通过检测龋病活跃性,可将人群划分为龋高、中、低危三类。龋高危人群更易患龋,建议增加局部用氟的次数。
4适时进行窝沟封闭:牙齿咀嚼面的一些窝沟,因为容易“藏污纳垢”又不易清洁,常常成为龋病滋生的“温床”。窝沟封闭,则是预防窝沟龋的有力措施之一。但汪教授说,小小窝沟封闭,却没那么简单。
第一,什么时候做?一般来说,牙齿刚刚完全长出且还未蛀时,是最理想的时机。对于没有完全长出,但难以保持清洁(如经常食物嵌塞)者,提早窝沟封闭也不失为良策。
第二,所有牙齿都需要做吗?这有一个常见误区。在临床上,窝沟较深、对侧牙患龋或有患龋倾向的磨牙(即“臼齿”)才有窝沟封闭的需要。窝沟封闭这项操作有一定的技术敏感性,过浅的窝沟做了封闭,其封闭物容易脱落,反而吃力不讨好。
第三,做了就不会蛀牙了吗?并不是。窝沟封闭虽能防龋,但不可过度迷信。做了窝沟封闭并非一劳永逸,封闭剂脱落以及非窝沟的区域仍有龋坏可能。
5早期发现龋坏:龋病的发展过程,不是“质变”而是“量变”。因此,如果能早期发现,进而早期诊治,就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