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你这样的情况,我们按照规定要把你列入高危人群管理。”家住杭州的高女士刚怀孕1个月,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时,工作人员这样通知她。不过,这个“规定”反而让她安心。
今年1月,当时即将举办婚礼的高女士和丈夫在婚育中心进行了婚检,检查结果显示,夫妻俩竟都存在梅毒病毒感染!一旦高女士怀孕,就很有可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
针对这个情况,婚育中心工作人员随即进行了信息录入、追踪,并建立档案方便管理。之后,高女士又接受了治疗、随访等一系列干预措施,直到治愈梅毒才建议怀孕。而怀孕之后仍不能放松警惕,也就有了开头发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幕,高女士被列入“出生缺陷高危人群”重点管理。
要是在以前,有了婚检发现梅毒病毒的开头,大概就没有有效跟踪、随访治愈情况的过程和结局了。
说起来,这要归功于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年12月正式发布的,由浙江大医院舒强教授起草的《出生缺陷综合预防规范》省级地方标准。
舒强教授领衔的《出生缺陷干预资源创新整合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荣获了第二届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奖”,位居14项“科技成果奖”之首,并被省长课题《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采纳,纳入浙江省“标准化+”行动计划,还曾被评为年浙江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
“二孩时代”预防出生缺陷成了宝宝的“守护神”!自全面二孩政策开放以来,医院咨询的人数就有了明显增长。
据最新统计,现在浙江省出生缺陷发生率已从年27.2‰下降到年24.1‰,威胁我省围产儿健康的前三位畸形主要是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畸形和外耳畸形。
以浙大儿院为例,自年至年,该院共收治出生缺陷患儿4.5万余例,平均每年余例。舒强教授预计,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儿童将达到万例。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卵巢功能、卵细胞质量的下降,就容易发生染色体畸形;长期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将会引起基因突变及染色体畸变的概率增加;身体也更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生殖道感染等疾病,增大围产儿先心、外耳畸形的概率。
因此,高龄孕妇的产前检查,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就显得更为重要。
预防出生缺陷的意识其实很多人都有,但涉及到“怎么做”却往往无章可循。
不过,《出生缺陷综合预防规范》让新生的宝宝们有了“守护神”,它建立了一、二、三级预防体系。
其中,一级预防主要在孕前,通过婚前检查、遗传咨询等,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二级预防主要在孕中,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采取措施,减少异常胎儿的出生;三级预防主要在产后,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治疗和康复,防治病残。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