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双足多趾畸形的22岁女性在医院手足外科顺利完成了双足多趾畸形矫正手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出院,双足外观基本恢复正常,患者对手术疗效非常满意。
案例介绍
22岁的马女士出生时即出现双足多趾畸形的症状,医院就诊及进行任何治疗,畸形足趾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足趾畸形也越来越明显,多趾因受挤而疼痛不适,不仅穿鞋困难且严重影响美观。一直以来马女士都不敢在公众场合暴露自己的足趾,夏天也穿着厚厚的鞋子把脚包住,而且买到合适的鞋子也比较困难,也因害怕对方的歧视而一直也不敢与异性交往。长期以来,马女士的身心皆因此受到较大影响。经过马女士朋友们的劝说下,马女士终于鼓起勇气,满怀期望的来到了医院手足外科博士生导师王培吉主任的专家门诊上就诊。王培吉主任在了解马女士的基本情况及仔细查体后,结合影像学资料,将手术情况向马女士进行的详细的介绍,并给马女士看了以往类似手术矫形后的外观照片,极大地增强了马女士的信心,并要求尽快住院接受手术治疗。
术前王培吉主任根据马女士的足趾外形及影像学资料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决定采用多趾畸形矫形术。术中王培吉主任设计特殊切口,不仅成功的切除多余的足趾,还完成了畸形矫正,并为足趾做了肌腱韧带修建和功能修复术,手术完成的非常顺利。术后,马女士的双足趾末梢血运良好,皮肤感觉正常。术后不论是外观上还是功能上,都跟正常人的足趾一样。
术前足趾外形术后足趾外形王主任介绍:先天性肢体异常是人群中较为常见的遗传缺陷,其中足部多趾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系胎儿发育过程中足部肢体分裂过甚所致。多趾畸形通常发生于第1趾骨或第5趾骨,以单足出现多见,双侧受累仅占10%左右,或伴有并趾、短趾、多跖或其它畸形。
多趾(指)畸形的病因不明,30%~39%的病例有家族遗传史。学者们认为趾(指)畸形的发病原因主要为遗传因素,其次是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造成影响,包括药物、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放射线、疾病等。例如母亲在怀孕早期4~8周,胚胎肢芽分化时遭受病毒感染,药物,辐射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致足趾、手指分化障碍而产生畸形。
多趾(指)的矫正要点
多趾(指)畸形需手术治疗,其最为重要的治疗原则即为早期矫正畸形,这样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发育,手术可以矫正患足畸形,使其接近正常外形,保持患足功能及适应各种鞋形。别看一个小小多趾(指),其内蕴藏大玄机,由于其复杂的多条肌腱异位、骨骼畸形,手术时需显微外科技术、整形外科技术等各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如多指,其要点在于修复保留指关节的侧副韧带,转移切除多指上的肌腱至保留指,重建保留指的肌力平衡,修整皮瓣,使保留指与对侧相应手指的粗细程度基本一致,总之其目的在于重建一个在功能和外观上与正常手指相似的手指。
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往认为是在3岁后至学龄前。因为患儿年龄小,手术困难,易破坏骨骺,引起偏位,影响关节活动,术后易发生植皮坏死产生瘢痕等。但多趾(指)不仅影响肢端功能,还对患儿造成心理障碍。目前有学者认为手术宜在3岁前完成。3岁以前是建立手基本功能的时期,幼儿平时的抓握等动作就是很好的功能锻炼,且太晚手术不利于患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目前由于外科技术的发展及小儿麻醉技术的提高,一般在婴幼儿阶段(3个月以后)即可施行手术治疗,这样更有利于患儿手及上肢解剖结构及功能的发育重建,其手术效果令人满意,且此时手术也相对安全。手术前检查X线了解骨关节结构,全面分析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制订全面的、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以最小的损伤,取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随着人们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多趾(指)畸形对心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手、足是孩子长大以后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身体的功能部分,同时也影响着外貌。多趾(指)严重者影响手足部外观和功能。常常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育、学习和社会生活,甚至影响到以后的就业、工作和婚姻,因此建议患有多指(趾)畸形的孩子,尽早进行治疗。小儿手足、骨等发育小,手术精细,因此多趾(指)的治疗应非常慎重,一定要到设有手足外科专科并拥有丰富显医院就医,方可保证您的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
专家介绍:
王培吉,医院骨科副主任、手足外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主要学术任职:
(1)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常委
(2)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委员
(3)国际重建显微外科学会(WSRM)会员
(4)亚太重建显微外科学会(APFSRM)中国部常委
(5)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显微修复学会委员
(6)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足踝外科学会委员
(7)中国医师协会显微足踝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8)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手外科显微外科学组副组长
(9)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10)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常委
(11)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华东地区学术委员会常委
(12)中国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13)中国康复协会肢残委员会创伤骨科学组副主任委员
(14)苏州市手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5)《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委
(16)《中华手外科杂志》编委
(17)《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
(18)《PlasticandAestheticResearch》编委
(19)《ClinicalResearchonFootandAnkle》编委
(20)《NeuralRegenerationResearch》(SCI)审稿专家
(21)《Medicine》(SCI)审稿专家
二、临床特色:
主要从事手外科、显微外科和足踝外科专业临床和科研工作20余年,在手足显微外科方面技术突出,以断指(肢)再植、手指再造、皮瓣移植、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及足踝外科疾病诊治等为科室发展技术特色,开展了多指离断再植和手指再造、保留腕关节的断腕再植、岛状皮瓣移植、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周围神经损伤显微外科修复等新技术,疗效显著,成功率98.6%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受到患者的好评。其中吻合血管的复合组织瓣移植、外踝再造、皮瓣移植等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省在手足显微外科修复重建方面的空白,多次获得江苏省及苏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等。
三、科研成果: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60篇余,其中SCI收录14篇,中华核心36篇。作为第一副主编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1部,获国家专利1项。参加并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卫生厅项目1项(H),主持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民生科技重点项目1项(SS),主持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课题4项(SZD、SYSD、SYS、SYS),主持医院临床优势学科群项目(XKQ)1项。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奖4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苏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获得苏州市医学新技术奖8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项。
四、教学成果:
承担并完成苏州大学本科生及外国留学生外科学部分教学任务,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篇。共指导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23名。荣获年度、年度、年度及年度医院研究生优秀导师。
五、专家门诊时间:
每周二上午
每周二下午(特需门诊五楼高级门诊中心)
六、诊治范围:
1.断指(肢)再植及手指再造。
2.皮肤软组织缺损、溃疡的修复及褥疮的治疗。
3.骨缺损的修复。
4.手足部先天性畸形矫治。
5.四肢肌腱、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6.周围神经神经卡压综合征(手足麻木)。
7.臂丛神经损伤(产瘫)治疗。
8.手足部、腕部及踝部外伤骨折。
9.手足部肿瘤。
10.拇外翻、甲沟炎及其它手足外科常见疾病诊治等。
七、
-
供稿:张勇
编辑:左志诚
审校:王培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