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痛风是“不死的癌症”,这并非言过其实。痛风,折磨着不少人,一旦发作起来,痛得冷汗直流。尤其在夜深人静时,痛风突然发作,让人惊醒于睡梦中,又或是在气温骤变时,痛风也会痛得让人痛不欲生。面对这“不死的癌症”——痛风,看传统中医有何良策!
痛风是指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持续增高并造成组织器官损伤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常累及肾脏为特点。这种病好发于中年以上,男性约占95%左右。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与痹证中的“热痹”、“历节”、“白虎历节”等相类似。
病因机理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嗜食鲜味膻发之物所致。由于感邪偏盛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别。若本病日久不愈,则瘀血内生,与痰浊互结,阻滞经络,出现关节肿胀,屈伸不利,或病久气血耗伤,出现气血双亏或肝肾亏损,甚则病邪由经络内舍脏腑,出现脏腑痹。
西医将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多由先天性嘌呤代谢异常所致,常与肥胖、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聚集发生,后者则由某些系统性疾病或者药物引起。
辨证分型1、寒湿入络
关节僵硬畸形,屈伸不利,皮色黯红,畏寒肢冷,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
2、湿热痹阻
关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痛不可触;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痰瘀互结
皮下硬结,触之不痛,皮色不变,或溃破形成瘘管,舌质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滑。
4、膀胱湿热
尿中时夹砂石,小便难,尿频,尿急,尿道涩痛,腰腹绞痛,甚则尿血,舌质红,苔黄,脉数。
5、脾肾阳虚
气短乏力,纳呆呕恶,腹胀便溏,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部、下肢浮肿,面色白,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诊断要点1、有高嘌呤饮食生活史。
2、仅有血尿酸持续升高而无临床症状,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当中年以上,特别是男性,突然出现第1跖趾、踝等单个关节剧烈红、肿、痛、热等急性关节炎的表现,结合血尿酸水平升高,秋水仙碱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者,应考虑痛风。
3、关节滑囊液检查发现尿酸盐结晶,则可确诊痛风。
鉴别诊断1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好发于手指小关节和腕、膝、踝、骶髂和脊柱等关节。表现为游走性、对称性关节炎,血尿酸不高,类风湿因子多阳性,X线示关节面粗糙,关节间隙狭窄,甚至关节面融合,与痛风所致的骨质缺损明显不同。
2风湿当痛风累及多关节时,需与风湿性关节炎鉴别。后者有心脏损害,且为对称性,游走性关节炎等有别于痛风。且痛风多见于40岁以后,无心脏损害,关节病变局限于下肢远端,累及单关节常见。
中医治疗1推拿治疗寒湿入络宜温经除湿,活血通络;湿热痹阻宜清热祛湿,宣痹通络;痰瘀互结宜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膀胱湿热宜清热利湿,通淋排石;脾肾阳虚宜健脾温肾。
2中药内服热痹者以白虎汤合桂枝汤加减;痛痹者以桃红饮加减;着痹者以蠲痹汤加减;行痹者以羌活胜湿汤加减。
中药膏方调补效果佳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阳气、阴精均藏而不泻,营养物质能充分吸收、利用和储存,因而在这段时间选择适当的膏方进行调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膏方的作用,使来年阴阳平衡,五脏六腑协调,气血和顺。
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特点和不同的疾病、症状、体征而组方,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整体调理,针对性强,扶正补虚,寓攻于补,补攻兼施,可收到比汤药调理更好的效果。
温馨提示:居家养护
1、要补充不饱和脂肪酸
2、动物内脏要忌口
3、红肉、果糖要少吃。猪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被称为“红肉”。另外,痛风患者应少吃含果糖成分高的水果。
4、蔬菜禽蛋适量吃。
医讯年11月24日(周四)下午-25日上午,大牌名医施仁潮莅临寿仙谷中医馆开设膏方门诊。
施仁潮浙江最受欢迎的十大中医膏方名医
医院主任中医师
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杭州胡庆余堂、北京同仁堂特聘中医专家
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40年,擅长治疗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顽固性腹泻、顽固性失眠、顽固性咳嗽等,对妇女病调治、肿瘤调治、亚健康调理、小儿长高均有研究。在膏方领域影响卓著,受邀赴北京、山东、江苏、河南及浙江各地开展熬膏培训和临床开膏方,著有《膏方宝典》《正确选用膏方》等。
门诊时间:
年11月24日(周四)下午15:00-11月25日(周五)上午
年12月23日的上午
活动策划/文案/推广:上街文化传媒(SJUC)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寿仙谷国医馆所有
新媒推广咨询/商业合作: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